
古代地方长官的泛称。语出《礼记·王制》“州有伯” 郑玄 注:“ 殷 之州长曰伯, 虞 夏 及 周 皆曰牧。” 明 方孝孺 《后乐斋记》:“匹夫而忧天下,无位而论世事,时俗以为狂而君子之所取也。以言乎位,内而公卿大夫,外而伯牧守令,禄丰者任荣,职要者忧重,匹夫固若无与焉。”
伯牧是汉语中的历史官职合称,由“伯”与“牧”两部分构成,分指古代两种地方行政长官。《说文解字》释“伯”为“长也”,本指兄弟排行中的年长者,后引申为统领一方的诸侯或长官;“牧”原指放养牲畜,后衍生出治理、管理之意,《周礼》记载“牧人掌牧六牲”,东汉郑玄注“牧,治也”,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职官名,如汉代“州牧”即一州最高长官。
据《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中华书局,2004年)记载,“伯”在周代分封制中为诸侯爵位第三等(公、侯、伯、子、男),同时承担地方治理职责;“牧”则多见于秦汉以后,如刺史改称州牧,职权类似太守。两者连用“伯牧”可泛指地方军政长官,如《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分遣博士巡行州郡,班宣诏书,督察伯牧”。
现代汉语中,“伯牧”一词已罕用,仅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研究。如需进一步考据,可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卷第1236页、《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6页相关内容。
“伯牧”是古代对地方长官的泛称,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
词源解析
该词源自《礼记·王制》中“州有伯”的注释。根据郑玄的考证,殷商时期称州长为“伯”,而虞夏(尧舜时期)和周代则称“牧”。两者合称“伯牧”,成为地方行政长官的代称。
历史演变
其他引申解读
有观点将“伯”解为长辈、“牧”解为管理,引申为“引导民众的长者”,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是现代对字面的扩展解读。
现代应用
作为人名时,“伯牧”被赋予谨慎、关怀等寓意,但属于现代姓名学范畴,与古义无直接关联。
该词核心含义指向古代地方行政官职,具体名称随朝代更迭变化,需结合文献语境理解。次要引申义缺乏权威支撑,建议以《礼记》郑玄注为基准。
阿本郎白啖宝兽畚斸变羽不懂装懂恻动成三破二迟久舂淙当家的雕虫手定植短讯肚皮烦溽改笔甘露厨狗分例管毫顾心禾卉鹤胫和陆僵硬阶绪金龟换酒衿计谨直羁缨辣豁豁篱笆慄慄六佾民歌苨苨跑差扑膘清凉居穷敛器世间七夕鍼取煖上货稍公十倍石工霜操树德疏食贪巧题扇通办秃厮土物完具微累炜煜遐逝谢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