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畏惧貌。《书·汤诰》:“慄慄危惧,若将陨於深渊。”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可不战战以待旦乎,可不慄慄而虑危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是时,每举人一名,命护军二员,持刀夹两旁,与试者咸慄慄危惧。”
2.寒颤貌。 宋 王禹偁 《和冯中允炉边偶作》:“春日雨丝暖融融,人日雪花寒慄慄。”
慄慄是一个汉语形容词,主要用于形容因寒冷、恐惧或紧张而引起的身体颤抖状态。其核心含义围绕“发抖、战栗”展开,具体释义如下:
形容寒冷发抖的样子:
这是“慄慄”最原始的含义,指因气温极低而感到寒冷,身体不由自主地哆嗦、发抖。《汉语大词典》明确将其释义为“畏惧战栗貌”,其中就包含因寒冷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例如形容人在严寒中“冻得慄慄发抖”。
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
这是“慄慄”更常用和核心的引申义,指因极度害怕、恐慌或紧张而导致的身体颤抖。《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形容害怕得发抖”。这种恐惧感可能源于具体的威胁、内心的不安或巨大的压力。例如“他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慄慄危惧”。
形容敬畏、谨慎的样子:
在古汉语或特定语境中,“慄慄”有时可引申为因敬畏而产生的谨慎、戒惧状态。例如《尚书·汤诰》中的“慄慄危惧”,不仅指恐惧,也包含一种面对重要责任或神圣事物时的敬畏和小心谨慎的态度。
古籍例证:
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慄慄”主要保留其“因恐惧而发抖”的含义,常用于书面语或较为正式的语境中,如“不寒而慄”、“慄慄危惧”等成语或表达。其形容寒冷发抖的用法在现代相对较少见,多被“瑟瑟发抖”、“冻得发抖”等更口语化的表达替代。
“慄慄”的核心意义是身体因寒冷、恐惧或极度紧张而无法控制地颤抖。它既描绘了外在的生理反应(寒冷发抖),也深刻表达了内在的心理状态(恐惧战栗、敬畏谨慎)。其使用带有一定的书面语色彩和形象性。
“慄慄”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其解释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
畏惧、惊恐的样子
源自《尚书·汤诰》中“慄慄危惧,若将陨于深渊”,形容因恐惧而战战兢兢的状态。例如清代文献《郎潜纪闻》描述科举考生“慄慄危惧”,生动体现了紧张不安的心理。
寒冷发抖的样子
宋代王禹偁诗句“人日雪花寒慄慄”中,用“慄慄”描摹因寒冷而颤抖的体感,属于通感修辞的典型用法。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籍用例或语义演变,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阿谤表章不随和大开方便之门盗怨主人登游阨隘遏岨风气風旋服屦负縴櫜甲格调说功过广宴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鬼事诡説害菑核发皇涧靧粱骄能景附金虀玉鲙极浦机石句盾枯笔浪闻老貌连栅落苏满池娇毛裘媒姥命车缗纶南箕念白跄踰漆面儒化儒医韶朗神观沈坠失民守岁数奇不遇斯抬斯敬通论拓界威燀温室树下奶乡社小不起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