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落子馆的意思、落子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落子馆的解释

演北方曲艺杂耍的场所。 老舍 《赵子曰》第九:“街上静俏俏的,电影院,落子馆,全一声不响,他以为 日 租界是已经死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落子馆是清末至民国时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尤其京津地区)的一种集曲艺表演与饮茶社交功能于一体的娱乐场所。其名称与核心含义如下:

  1. 核心释义

    “落子馆”中的“落子”是北方地区对曲艺形式“莲花落”的俗称(“落”读作 lào),后亦泛指大鼓、时调等地方曲种。“馆”指固定表演场所。因此,落子馆主要指以表演莲花落等曲艺为主的茶馆或演艺场。观众可在此品茶、社交,同时观赏艺人演出。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年)第9卷第128页,“落子馆”词条释义。

  2. 文化背景与功能演变

    落子馆源于清代茶馆附设曲艺表演的传统。清末民初,随着市民娱乐需求增长,专营曲艺的落子馆兴起,成为市井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演出形式灵活,既有专业艺人驻场,也允许票友(业余爱好者)登台“票演”。除莲花落外,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等曲种亦常在此表演,逐渐发展为综合性的曲艺演出场所。

    来源:《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娱乐场所”章节对落子馆社会功能的记载。

  3. 社会影响与历史地位

    落子馆作为平民娱乐空间,促进了北方曲艺的传播与艺人交流,为评剧(由莲花落发展而来)等剧种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因其大众化属性,部分落子馆也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成为旧社会底层艺人谋生的场所。民国后期,随着新式剧院和娱乐方式的兴起,传统落子馆逐渐衰落。

    来源:张次溪《人民首都的天桥》(修绠堂书店,1951年)对北京天桥地区落子馆业态与社会环境的民俗学考察。

补充说明:“落子”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亦指评剧(如“唐山落子”),此义项与“落子馆”中的曲艺本源直接相关,体现了艺术形式的演变脉络。

网络扩展解释

落子馆是旧时北方地区表演曲艺杂耍的场所,其名称与历史演变具有以下特点:

  1. 定义与内容
    落子馆主要上演北方曲艺,如大鼓书、时调小曲等,属于民间娱乐场所。其名称中“落”读作“lào”,源自评剧早期被称为“落子”的习俗。

  2. 历史发展

    • 最初因评剧(落子)演出得名,后逐渐成为综合曲艺表演的场所。
    • 民国十三年(1924年)为其鼎盛时期,部分落子馆由妓女学唱招揽生意,后期演变为专由女艺人表演的“坤书馆”。
  3. 地理位置
    多集中在日租界及“三不管”地带(天津等地),这类区域因管理松散成为市井文化聚集地。

  4. 社会背景
    落子馆收费低廉,受众广泛,老舍在小说《赵子曰》中曾描述其与电影院同为市井娱乐的一部分。但因部分场所与烟馆(如燕子窝)相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

  5. 别称与演变
    又称“乐子馆”“坤书馆”,后期以女艺人表演为主,逐渐脱离早期混杂性质。

提示:如需了解具体演出形式或文学作品中的相关描述,可参考老舍著作或近代天津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板栗壁报毕老闭幕式不肩抄夺齿角楚腰错牾地磅峨眉山番假反转发上指冠汾阳负板负作用更上一层楼怪幻光针规过过而能改害硶黄屋朱轮晦名集大成劲直酒利卷班呟唤决科机要军身坑蒙老行尊陵阿流柹吕武操莽煤汽灯门枢面皮鸣禽类纽带旁落棋灯权奸上山蛇灵十眠九坐寿陵涮羊肉太子港叹思它心特点王事贤藩香积厨贤士小把戏晓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