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眺,远望。 唐 赵冬曦 《奉和张燕公早霁南楼》:“方曙躋南楼,凭轩肆遐瞩。” 明 袁宗道 《大别山记》:“ 晴川阁 踞其首, 方亭 踞其背,遐瞩远瞻,阁不如亭。” 沉宗畸 《题<居庸秋望图>》诗:“登高遐瞩一凭弔,凄凉寒戍悲笳音。”
“遐瞩”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á zhǔ(注音:ㄒ一ㄚˊ ㄓㄨˇ),属于书面用语,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遐瞩”意为远眺、远望,强调向远处凝望的动作或意境。例如唐代赵冬曦《奉和张燕公早霁南楼》中“方曙躋南楼,凭轩肆遐瞩”,即描绘了登高远望的场景。
该词多用于诗词,如:
常见于描写自然风光、抒发情怀的文学作品中,现代使用较少,多保留在古典语境或书面表达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或词源,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遐瞩(xiá zhuǎ)是一个汉语词语,多用来形容某个人的才能或成就非常卓越,超过一般的水平,引人注目,令人敬佩。
遐瞩的部首是眉旁,由“⺅”组成;拆分后的笔画数为16画。
遐瞩最早出现在《楚辞·九歌·东篱》一诗中:“放马玉蹄,与子同辞。遐瞩君子,我心悲。”这个词在古代诗词中较为常见,后来逐渐被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中。
遐瞩的繁体字为「遐瞩」。
在古代书法中,遐瞩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基本相同。
他在学术界的成就遐瞩同侪。
她的音乐天赋使得她在乐坛遐瞩众人。
遥遥遐瞩、遐瞩一时、遐瞩群伦
崇尚、仰视、尊崇、折服、震撼
平庸、普通、平凡、琐碎、无足轻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