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毖祀的意思、毖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毖祀的解释

谨慎祭祀。《书·洛诰》:“予冲子夙夜毖祀。” 孔 传:“言政化由公而立,我童子徒早起夜寐,慎其祭祀而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毖祀钦明,祝史惟谈。” 宋 欧阳修 《翠旌诗》:“竹宫歌毖祀,雅曲播遗声。”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毖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1. 基本释义
    “毖祀”读作bì sì,意为“谨慎祭祀”,强调祭祀活动中的慎重态度和庄重仪式感。其中“毖”字本义为谨慎、小心,如《说文解字》释“毖”为“慎也”。

  2. 文献出处

    • 最早见于《尚书·洛诰》:“予冲子夙夜毖祀”,指周成王告诫自己要日夜谨慎地主持祭祀。
    •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祝盟》中亦提到“毖祀钦明,祝史惟谈”,进一步说明其与古代祝祷仪式的关联。
  3. 文化内涵
    该词反映了古代对祭祀的重视,尤其是帝王或贵族在祭祀天地、祖先时需保持敬畏之心,体现礼制中的规范性和神圣性。

  4. 相关词汇对比
    与“禋祀”(yīn sì,侧重以特定仪式祭天)、“酹祀”(lèi sì,指以酒洒地祭神)等词不同,“毖祀”更强调祭祀者的态度而非具体仪式形式。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他祭祀类词汇的差异,可参考《汉典》《辞海》等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毖祀》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用特定的仪式来祭祀神灵或祖先。该词的拆分部首是毖(毛)和祀(示),其中毖的笔画为6画,祀的笔画为9画。《毖祀》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宗教和礼仪活动。在繁体字中,该词的写法为「毖祀」。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毖祀」可能会有不同的写法。比如在篆书中,它可能写作「毖祀」;在隶书中,可能写作「⿳毛示示」。然而,现代汉字书写中,一般按照标准的简化字写法,即「毖祀」。 以下是一些关于「毖祀」的例句: 1. 我们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毖祀仪式,以向我们的祖先表达敬意。 2. 古代君王经常亲自主持毖祀仪式,以祈求国家繁荣和安宁。 与「毖祀」相关的组词包括「祭祀」、「祭奠」等,它们都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宗教仪式或活动来祭祀或纪念神灵或祖先的行为。 至于近义词,可以考虑「祭拜」、「祀典」等词语,它们都指的是进行宗教仪式或祭祀的行为。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反义词与「毖祀」相对。因为「毖祀」是一种特定的宗教或礼仪活动,没有明确的反义词与之对立。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