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貊盘的意思、貊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貊盘的解释

亦作“ 貊槃 ”。古代 貊 族装食物的盛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胡床、貊槃,翟之器也;羌煮、貊炙,翟之食也。自 太始 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宋书·五行志一》:“ 晋武帝 泰始 后,中国相尚用胡牀、貊盘,及为羌煑、貊炙。贵人富室,必置其器,吉享嘉会,皆此为先。” 唐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鲁望》诗:“胡饼蒸甚熟,貊盘举尤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貊盘(mò pán)是古代汉语中对一种特定食器的称谓,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文化背景及历史记载三方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貊(mò)

    指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亦称“貉”。《说文解字》释为“北方豸种”,后泛指边疆异族。

  2. 盘(pán)

    本义为敞口扁浅的盛器,《尔雅·释器》称“盘,承槃也”,用于放置食物或盥洗。

    组合义:“貊盘”即指貊族使用的盘状食器,后特指一种带有异域风格的餐具。


二、文化背景与历史记载

据《搜神记》卷七载:“胡床、貊盘,翟之器也;羌煮、貊炙,翟之食也。”此处“貊盘”与“貊炙”(烤肉)并提,表明其与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与北方民族交流频繁,“貊盘”作为胡风器物传入,成为当时社会“胡化”现象的典型代表。其形制可能较中原传统盘具更浅阔,便于盛放烤肉等食物。


三、现代释义与演变

现代汉语中,“貊盘”一词已罕用,仅存于古籍及历史研究中。《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貊族进食用的盘子”,强调其民族属性。需注意其与“承露盘”(汉代宫苑器物)等近似名称的区别,避免混淆。


权威参考来源:

  1.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貊”字释义。
  2. 《尔雅正义》,“盘”类器物考释。
  3. 《搜神记》(干宝),卷七民俗记载。
  4.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貊盘”词条。

网络扩展解释

貊盘是古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貊族使用的一种盛食器具,其含义和历史文化背景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1.基本词义

貊盘(又称“貊槃”)是貊族用于盛装食物的器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貊族是古代活跃于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的游牧民族,其器具与中原文化存在差异。

2.历史背景

魏晋时期,随着民族融合加剧,貊盘等胡人器物传入中原,成为贵族阶层追捧的“异域风尚”。《宋书·五行志》记载,晋武帝泰始年后,胡床、貊盘等器物在中原流行,常用于宴会场合。

3.文献记载

4.文化影响

貊盘的流行体现了古代中国“胡风东渐”的趋势。此类器物不仅用于实用,更成为彰显身份和猎奇心态的载体,类似现代对奢侈品或外来文化的追捧。

5.诗词例证

唐代皮日休在《初夏即事寄鲁望》中写道:“胡饼蒸甚熟,貊盘举尤轻”,侧面印证了唐代仍保留使用貊盘的习俗。


貊盘作为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其意义远超器物本身。若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搜神记》《宋书》等古籍原文,或研究魏晋至唐代的社会文化史。

别人正在浏览...

白茅香淲沱常数承休车无退表充栋村醹酒当壮蹈躧灯炬丢溜敌焰妒妇津堆积山独行其是阸薜風流藴藉氛焰服畴浮话古槎规方鬼卒裹头内人海表患肆火光烛天火华弧形解甲归田近耗金红蹶蹙开轩伉俪荣谐课命敛衿连片子嘴流亮録续吕公子摸不着头脑麒麟亲卫肉豆蔻乳保傻劲涉笔诗辞守先待后私厚思想内容炭田陶埏屯戍蜿蜑顽云无楗鲜肤宵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