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抚恤。《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六年》:“ 鄱阳 所出瘠薄,宜拊卹之。”
“拊恤”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ǔ xù,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核心含义
指对他人的困难或痛苦表示关心、慰问,并给予实际帮助。在古代文献中,常与“抚恤”同义,强调对弱势群体的体恤与救济。
结构特点
词语由“拊”(左中右结构)和“恤”(左右结构)组成,其中“拊”有轻拍、安抚之意,“恤”则指怜悯、救济,组合后强化了情感关怀与行动支持的双重意义。
典故出处
源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因善良与同情心闻名,常主动帮助困境中的人,后人以此形容关怀他人的行为。
文献记载
《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六年》曾用“鄱阳所出瘠薄,宜拊卹之”描述对贫困地区的体恤政策,体现该词在古代行政语境中的应用。
现代汉语中,“拊恤”使用频率较低,更多以“抚恤”替代,但在研究古籍或特定语境时仍需注意其原始含义。
拊恤(fǔ xù),意为同情关怀,安慰慰问。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抚慰服理人伦。
拊字由手部偏旁意思和付声旁组成,偏旁意思是手,付声旁意思为獃(dāi),所以手结合獃就是拊。这个字总共五画。
拊字最早出现在《尚书·大禹谟》记载中,描述大禹的治水事迹:“广袷于四方,拊殛诸侯,被发萑苇。”后来逐渐被用来表示关切慰问的意思。
拊字的繁体为「撫」,由手部偏旁意思和富声旁组成。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拊字的写法和现代略有不同。在《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中,拊字的写法是「缶+父」。
1. 他一直拊恤着那些经历了困境的人们。 2. 领导拊恤地问道:“你最近过得还好吗?”
拊手(fǔ shǒu):用手轻轻拍打,表示安慰。
哀怜、同情
冷漠、无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