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以充抵力役的赋税。《周书·裴侠传》:“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 裴公 贞惠,为世规矩。’”
(2).指以赋税充抵力役的制度。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五》:“丁庸变而差役,差役变而僱役。”
“丁庸”是古代中国赋税制度中的专有名词,指成年男子(丁)以劳役形式缴纳的替代性赋税。根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丁庸”起源于唐代租庸调制中的“庸”税,具体指丁男每年需为国家服二十日力役,若遇闰年加二日。若不服役,则可按每日三尺绢的标准折算为实物缴纳,称为“庸”。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丁”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夏时万物皆丁实”,后引申为承担赋役的成年男子;“庸”在《尔雅》中释作“劳也”,特指力役。二者结合形成的“丁庸”,完整表达了以劳力抵偿赋税的核心内涵。该制度在宋元时期逐渐被货币税取代,但“丁庸”作为特定历史术语,仍常见于《唐会要》《宋史·食货志》等典籍。
在语法功能上,“丁庸”属于复合名词,既可作主语(如“丁庸不可废”),也可作宾语(如“免其丁庸”)。现代汉语中虽已退出日常使用,但在研究隋唐经济史、赋役制度演变时仍是重要术语。
“丁庸”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一、历史赋税制度相关解释(主要含义)
概念定义
指古代以赋税形式代替力役(即劳动力征调)的制度。百姓可通过缴纳特定赋税免除劳役义务,常见于北朝至隋唐时期。
文献佐证
二、现代引申的成语解释(需谨慎考据)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定义为成语,意为“形容人愚钝无能,无法胜任要职”,拆分解释为“丁”指愚钝、“庸”指平庸。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见明确对应,可能为现代引申义或误传,建议优先参考历史语境。
提示:若在古籍或历史研究中遇到该词,通常指向赋税制度;若在现代语境中作为成语使用,需结合上下文判断语义准确性。
百叶箱八族背风面冰霜不顾一切不稳惨緑愁红惨杀趁贴处变蠢笨道臣蹈利大众传播东京大学斗甬废物副性征郭巾酣叫禾黍故宫后合黄墟环行混斗混溟婚生子女九孔针酒有别肠蠲损据傲腊梨粱糗梨颗马路谩扣美玉无瑕母养皮板浅蹙前衔奇才锲薄求访取履桡桡日月山山径神蔡屎蚵蜋守选霜醉黍醴树桩死败涂地天壁退辞味道效愚遐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