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头角的意思、头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头角的解释

[brilliance (of young person);talent of a young person] 比喻青少年的气概和才华

详细解释

(1).犹头绪,端绪。《礼记·学记》“开而弗达” 汉 郑玄 注:“开,为发头角。” 孔颖达 疏:“开,谓开发事端。但为学者开发大义头角而已,亦不事事使之通达也。”《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又《吴书》虽已有头角,敍赞未述。”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然此等復不谓挺无所知也,皆復粗开头角,或妄沽名。”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 湖北 革命日露头角, 谭人凤 衔 ********* 命来 鄂 视察,籍策其成。”

(2).比喻青少年的气概或才华。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妻 李氏 ,生子纔七岁,头角秀异,天资聪敏,取名 世道 。” 清 洪昇 《长生殿·贿权》:“失意空悲头角,伤心更陷罗罝。” 冰心 《我的邻居》:“几年来她的一切进步都很快……在文学界上渐渐的露了头角。”

(3).指优胜者。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九:“ 大中 年, 薛保逊 为举场头角,人皆体傚,方作门状。”

(4).指出众;优胜。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曲内妓之头角者为都知, 举举 、 降真 是也。”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三折:“待和你争甚么头角,辩甚的衷肠,惜甚的皮毛。”

(5).头上长的角。 宋 苏轼 《陈守道》诗:“共见利欲饮食事,各有爪牙头角争。” 宋 苏舜钦 《和菱溪石歌》:“麒麟才生头角异, 混沌 虽死窍凿存。”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目光如炬,吐火燄燄,鳞甲头角皆现。”

(6).指头额、额角。 清 荒江钓叟 《月球殖民地》第四回:“各自争先出外,也有挤破头角的,也有跌伤手足的,也有落下釵环首饰的。”

(7).指物体顶端。 瞿秋白 《饿乡纪程》八:“一片空旷的冬原,衰草都掩没在白雪里,处处偶然露出些头角。”

(8).梳在儿童头顶两旁的发辫。《金6*6*梅词话》第四二回:“揪着头角儿拖到前边,凿了两个栗爆。”

(9).借指童年。 清 钱谦益 《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授资政大夫制·祖母欧阳氏加赠夫人》:“至其詒厥孙谋,辟咡相詔,能使节义道德之士,出于襁褓头角之中。”

(10).指面貌。 清 李渔 《怜香伴·议迁》:“我原籍 绍兴 ,本姓 石氏 ,不如返舍归宗,立志功名,改换头角,然后来报讐雪耻便了。”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头角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头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比喻青少年的才华与气概
    指年轻人表现出的卓越才能或独特气质,常用于“崭露头角”“头角峥嵘”等表达中。例如: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提到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现代用法如“她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2. 古代文献中的引申义

    • 端绪、事理的开端:
      《礼记·学记》中“开而弗达”的注解提到“开,为发头角”,指教学中仅启发学生理解大义的开端,而非全面灌输。
    • 头部或额角:
      《灵枢·经脉》中描述胆经“上抵头角”,指头部前发际两侧的弯曲处。

二、常见搭配与用法

三、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更偏向比喻义,侧重对青年才俊的形容,而古代医学或文献中的具体指代(如头部位置)已较少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礼记》等权威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头角

头角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展露出的才干和能力,也可以指某个事物初露锋芒的地方。

拆分部首和笔画

字头的部首是“自”,字尾的部首是“角”,共有8个笔画。

来源

“头角”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朝霞倚自春,头角合唱珍。”这里的“头角”指的是孔雀的美丽的羽毛和头顶上的羽冠,隐喻了孔雀展现自己美丽的一面。后来,“头角”逐渐引申为人们对别人展露其才能和能力的地方。

繁体

“头角”的繁体字为「頭角」。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有时候用另一种形式表示“头角”,它的写法为「首角」。

例句

1. 他在音乐界崭露头角,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作曲家。

2. 这个新型产品在市场上初露头角,备受消费者的关注。

组词

展头角、头角峥嵘、无首无头无角、刚强挺拔有头角、鹿角

近义词

才干、才华、潜力、潜能、能耐、能力

反义词

平庸、无能、无才、无能为力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