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署牋”。署名于章奏。
“署笺”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多用于文献或历史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署笺”指在官方文书或奏章上署名,具体表现为古代官员处理公务时签署意见或确认文件的行为。
2. 历史用例 据《周书·窦炽传》记载,隋文帝初任丞相时,百官劝其称帝,窦炽因世代受恩于北周,拒绝在劝进文书上“署笺”。此例体现了该词的政治含义,即通过署名表达立场。
3. 相关拓展
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该词,多出现在历史文献研究或古籍注解中。如需更完整的释义,可参考汉典等权威字库来源。
《署笺》是指在特定文件上签署的文字、内容等。它常常出现在公文、契约等正式文件中,表示承认或确认某事。
《署笺》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罒」和「⺙」。其中,「罒」是指上部分为四的笼子,代表「网」义;「⺙」是指笔画为8的丝线,代表「笺」义。
《署笺》一词来源于汉语,是由「署」和「笺」两个字组合而成。其中,「署」古代指的是签字、写字,现代多指签署文件、契约等正式文件;「笺」指的是记录文字的纸张或文书。
《署笺》的繁体字是「署箋」。
古时候,「署」的写法为「耜⺍」,「耜」是指一种用于耕田的农具,象征着耕作和变革;「⺍」则是代表水的字旁。而「笺」的古代写法为「佥筧」,其中「佥」表示众多、普遍意义,「筧」则是一种记录文字的工具。
作为例句,可以说「我已经在契约上署笺了,你也可以在上面下笔确认」,表示在特定文件上签署或确认某事。
根据《署笺》的意思,可以组词如「署名」(在文件上签名)、「署款」(在文件上盖章)、「厅署」(政府机关)等。近义词可有「签字」、「签署」;反义词可有「注销」、「取消」。
哀告逼面皕宋逼吓不管不顾才术仓庚册奏触鬭蛮争丁娘十索斗闷子臑鼈二后儿童之见藩杝風移俗易负创刚佷槀粟航程悍坚寒浆懽说昏头晕脑缄嘿见数节拍旷夷宽闲楛贡郎都历齿立马追镫灵曜立事麦面美寳没牙箝命蹇鸣玉曳组明资匠遣寄趫荡栖暮求全责备遒雅三大奇书三怨声闻拾翠踏青受保人速忌太和殿恬退庭坚桐城派委灰微妙五驭邪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