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署笺的意思、署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署笺的解释

同“署牋”。署名于章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署笺”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其核心含义与古代公文处理和署名行为相关。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 基本释义 “署笺”指在公文、信函或文书(笺)上签署姓名或意见的行为。它强调的是在正式或重要的书面文件上留下个人标记(署)这一动作及其结果。

二、 分字释义

  1. 署 (shǔ):
    • 本义:部署,安排。引申为办理公务的处所(如官署)。
    • 在“署笺”中,取其核心动词义项:签名,题写名字。指在文件上写上自己的姓名以表示负责、认可或发出。
    •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对“署”的释义包含“签名;题字”。
  2. 笺 (jiān):
    • 本义:注释,注解(如郑玄笺《毛诗》)。
    • 引申义:小幅的纸张;供题诗、写信等用的精美纸张;书信、公文、文件的通称。在“署笺”中,主要指需要处理的公文、信札或正式文书。
    • 来源参考:《辞源》对“笺”的释义包含“文书;书信”。

三、 整体含义与用法

四、 历史背景与实例 在古代官僚体系中,文书流转是行政运作的核心。“笺”常指下级向上级呈报的文书(如奏笺、笺奏)。官员在审阅或发出这类文书时,需要“署”名以示负责或确认。例如,汉代有“奏笺”制度,官员需署名其上。清代官员在公文上批示、画押也属于广义的“署笺”行为。

“署笺”意指在公文、信函等文书(笺)上签署姓名(署)的行为或已签署的文件。它融合了“署”的签名动作和“笺”的文书载体双重含义,是体现古代文书行政和个人责任的重要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署笺”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多用于文献或历史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署笺”指在官方文书或奏章上署名,具体表现为古代官员处理公务时签署意见或确认文件的行为。

2. 历史用例 据《周书·窦炽传》记载,隋文帝初任丞相时,百官劝其称帝,窦炽因世代受恩于北周,拒绝在劝进文书上“署笺”。此例体现了该词的政治含义,即通过署名表达立场。

3. 相关拓展

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该词,多出现在历史文献研究或古籍注解中。如需更完整的释义,可参考汉典等权威字库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二关河拜纳薄慢编室不错眼不释朝益暮习承衾答司马谏议书电子器件刁萧地里鬼二陆二门婚媾高安告蒇革法广漫官沽官学孤舟黑丝讙趣宦术花蕊石护封会蕞浑水摸鱼活口甲等尖瓣见于金蝉计精恳激射累块积苏了劣柳耳卤虾陆走迷空步障昵依女奚翘足而待柔风入库三姜涩炼石舫丝絇死冤家锁靠素着台估痛定思嗢饫相过香火秀才霄鸿斜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