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详察;遍览。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赵氏灵璧石》:“﹝ 赵南仲 ﹞尝过 灵璧县 ,道旁奇石林立,一峰巍然,崷崪秀润。 南仲 立马旁睨,抚玩久之。” 宋 王淮 《瑶台月赋》:“九成由其直上,八表可以旁睨。”
(2).犹轻视。 明 张居正 《与殷石汀经略广赋》:“诸文武将吏有不用命者,宜照敕书,悉以军法从事,斩首以徇。了此,则诸不逞之人,皆破胆而不敢旁睨矣。” 明 何景明 《铁溪先生高公墓志铭》:“公亦自负,旁睨下世,无所下。”
“旁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释,综合多个来源的考证:
详察;遍览
指广泛观察或全面审视,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例如:
轻视;不屑一顾
带有贬义,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轻蔑态度。例如: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如遇古文需参考原句背景。更多用例可查看(汉典)或(古典引文)。
旁睨,是一个形容词,指从侧面斜视或斜看,并带有一种轻蔑、嘲笑或不屑的目光。它往往用来形容人的眼神或态度。
旁睨的部首是目(目字旁),拆分后的笔画数目为10。
旁睨一词起源于古代的汉语,旁指从侧面或旁边,睨指斜视或斜看。它结合了旁边和斜视之意,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轻蔑的目光。
旁睨的繁体字为「旁視」。
在古代,写作旁睨的汉字往往采用「旁视」或「旁瞟」的形式,表示与现代写法稍有差异,但依旧表达了相同的含义。
1. 他旁睨一眼,不屑地转过头去。
2. 她站在一旁,眼中闪过一丝旁睨的神色。
3. 老师对学生们投来了一眼旁睨的目光。
旁观、旁听、旁及
斜视、嘲笑、鄙视
正视、崇敬、尊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