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伯姬的意思、伯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伯姬的解释

(1). 春秋 鲁宣公 之女, 宋共公 夫人,亦称 共姬 、 恭伯姬 。 共公 死后,执节守贞。 鲁襄公 三十年, 宋 宫失火,左右劝其躲避, 伯姬 曰:“妇人之义:保傅不俱,夜不下堂……越义而生不如守义而死。”遂被焚死。见《穀梁传·襄公三十年》、 汉 刘向 《列女传·宋恭伯姬》。 汉 牟融 《理惑论》:“ 豫让 吞炭漆身, 聂政 皮面自刑, 伯姬 蹈火, 高行 截容,君子为勇而有义,不闻讥其自毁没也。”

(2).用以代称贤女。 宋 王安石 《寄吴氏女子》诗:“ 伯姬 不见我,乃今始七龄。家书无虚月,岂异常归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伯姬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名词,具有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一、字义解析

  1. 在宗法制度中指排行第一(嫡长子或长女),《汉语大词典》释为“兄弟排行之首”,引申为尊长地位。

  2. 原为周朝国姓,后泛指贵族女性,《说文解字》注:“黄帝居姬水,因水为姓”,成为古代妇女的美称。

组合义:“伯姬”字面指“排行居长的姬姓女子”,后特指历史人物。


二、历史人物专指

伯姬最著名者为春秋时期鲁宣公之女(约公元前7世纪),嫁宋共公为夫人,以“守礼殉节”事迹载入典籍:

  1. 守礼典范

    《左传·襄公三十年》载,宋宫夜火,侍者劝其避火,伯姬以“保傅不至,夜不下堂”的古礼拒之,最终遇难。

  2. 列女传颂

    刘向《列女传》将其归为“贞顺”篇,强调其“以礼自防,执节坚固”,成为封建礼教推崇的象征。

  3. 后世评价

    汉代班昭《女诫》称其“守节持义”,但现代学者指出其悲剧反映礼教对女性的束缚(李贞德《公主之死》。


三、其他指代

偶见于古籍指代其他姬姓长女,如: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
  2. 《左传译注》(中华书局,2016)
  3. 刘向《列女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李贞德《公主之死》(三联书店,2008)
  5. 《史记·晋世家》(中华书局,1959)

网络扩展解释

“伯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著名女性,其事迹在历史文献中常被提及,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身份背景

伯姬是鲁宣公之女,鲁成公之妹,母为穆姜。她嫁与宋共公为夫人,故亦称共姬或恭伯姬。婚后育有一子宋平公,并历经宋共公、宋平公、宋元公、宋景公四代,年寿逾七十。


二、主要事迹

  1. 守贞执节
    宋共公去世后,伯姬坚守礼法,终身不再嫁,以贞节闻名。

  2. 焚死守礼
    鲁襄公三十年(前543年),宋宫突发大火,侍从劝其避火,伯姬以“妇人之义:保傅不俱,夜不下堂”为由拒绝,最终葬身火海。临终前更言:“越义而生不如守义而死”。


三、历史评价


四、相关争议


参考资料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穀梁传·襄公三十年》《列女传·宋恭伯姬》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八大王瀑溜背工宾长补落迦裁剂蚕攒屮稾赤岬川人船头磁悬浮车辆麤浮单比珰珠东牀之选二仲房谋杜断樊棘返生犯想福气狗尾貂续红娘环伺猾伪诲道货柜锦绷矜念金钱豹箕山之操镌汰踘蹴具礼可频鲲鸡连钱马另自茅堂靡达明略平礼亲署甚备诗佣肆略四致松盆缩锡剔拨题主推知望参官挽路卧榻伍符夏后开贤孝协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