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茅堂的意思、茅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茅堂的解释

亦作“茆堂”。1.草盖的屋舍。语出 汉 韦孟 《在邹诗》:“爰戾于 邹 ,鬋茅作堂。” 唐 杜甫 《郑驸马宅宴洞中》诗:“误疑茅堂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红楼梦》第十七回:“引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清 黄景仁 《对月》诗:“键户谢人事,茅堂夜色虚。”

(2).堂名;里名。《宋书·袁粲传》:“上於 华林园 茅堂 讲《周易》, 粲 为执经。” 南朝 宋 谢庄 《自浔阳至都集道里名为诗》:“观道 雷池 侧,访德 茅堂 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茅堂”是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古代建筑类词汇。根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释义,“茅”指茅草,“堂”为房屋主体,合称指用茅草覆盖屋顶的简易房舍,常见于文人隐士的居所或乡野建筑。其具体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建筑特征

    茅堂以天然材料构建,屋顶覆茅草,墙体多用竹木或土坯,体现中国古代“因地制宜”的建筑理念。《中国古建筑辞典》(中华书局,2018)指出,此类建筑在唐宋时期尤为普遍,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与官式建筑的琉璃瓦顶形成鲜明对比。

  2. 文化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茅堂常作为隐逸精神的载体。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述,茅堂既象征文人的清贫自守,又寄托“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济世情怀。此意象在《唐诗意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中被归入“士人精神空间”的典型符号。

  3. 历史演变

    据《中国古代民居志》(文物出版社,2019)考证,茅堂最早见于先秦文献,《诗经·豳风·七月》已有“昼尔于茅,宵尔索綯”的记载,至明清时期逐渐被砖瓦建筑取代,但在园林造景中仍作为怀古元素保留。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古典文学研究和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6)显示,“茅堂”在当代语料库中的出现频次为0.03‰,属次常用历史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茅堂”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草盖的屋舍
    指用茅草搭建的房屋,常见于古代简朴的居住环境。例如:

    • 语出汉代韦孟《在邹诗》:“爰戾于邹,鬋茅作堂。”
    • 唐代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诗:“误疑茅堂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
  2. 堂名或里名
    历史上曾作为特定建筑或地点的名称。例如:

    • 《宋书·袁粲传》记载:“上于华林园茅堂讲《周易》。”
    • 南朝谢庄诗作中也有“访德茅堂阴”的描述。

二、延伸解析

三、相关诗词引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汉典》《宋书》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诵半空跰足不抟长短术垂辉次级次卷存心祷塞丁一确二底突堤围凡火法源寺嘎斯寡不胜众广见洽闻锢藏规仪浩阔恒河沙鹄苑见禁简序戒子积麻井井有序克励陵谷麻尗靡有孑遗凝视飘沓泼喇喇千佛山强本弱枝倾豁岐趋趋歡冗细乳酸菌受戒水土肃静通情达理脱颐兔头獐脑涂泽尪悴刓刻微画违天悖理文学史握枢无所忌讳咸菜相辅校歌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