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棘篱笆。语本《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营营青蝇,止于棘。” 宋 叶适 《中奉大夫曾公墓志铭》:“朝衣负涂炭之羞而以冰玉自洁,青蝇蒙樊棘之誚而与鸿鵠偕逝。” 明 无名氏 《四贤记·致归》:“君家原是老书生,仕路须知有爱憎,营营樊棘止青蝇。”参阅《诗·小雅·青蝇》 毛 传及 郑 笺。
“樊棘”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樊棘(拼音:fán jí,注音:ㄈㄢˊ ㄐㄧˊ)指荆棘篱笆,即用带刺植物编织而成的围栏。该词由“樊”(篱笆)和“棘”(荆棘)组合而成,强调篱笆的粗糙与防御性。
《诗经》溯源
该词最早源于《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营营青蝇,止于棘。”
原句以“樊”“棘”比喻君子应远离谗言,后引申为具防御功能的荆棘围栏。
古代注释
汉代毛亨《毛传》与郑玄《郑笺》均将“樊”“棘”分别解释为篱笆与荆棘,进一步巩固词义。
宋代叶适《中奉大夫曾公墓志铭》
“青蝇蒙樊棘之诮,而与鸿鹄偕逝。”
此处以“樊棘”暗喻世俗的束缚,反衬高洁志向。
明代无名氏《四贤记·致归》
“营营樊棘止青蝇。”
借“樊棘”阻挡苍蝇的意象,表达对谗言的抵制。
在文学中,“樊棘”常被赋予双重意象: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经》原文或历代注释,可参考权威古籍或汉典类工具书。
《樊棘》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长满刺的荆棘、蓬杂茂盛的荆棘。
《樊棘》的拆分部首是木字旁,总共有12笔。
《樊棘》是典型的古汉字,据考古发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楚简中。在当时的用法中,《樊棘》是用来形容荆棘丛生的情景。
《樊棘》的繁体字为「樊棘」,写法与简体字基本保持一致。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樊棘》的构造与现代基本一致,只是笔画的书写顺序和字形略有不同。
1. 小溪两旁长满了樊棘,走过去非常困难。
2. 这片荒地,总是长满了樊棘和杂草。
1. 樊棘丛:指长满樊棘的一片地方。
2. 樊棘密布:指樊棘密集丛生,遮蔽了视线。
樊棘的近义词可以是:荆棘、刺藤、刺丛。
樊棘的反义词可以是:清爽、光洁、平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