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静安寺的意思、静安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静安寺的解释

在 上海市 内。原名“沪渎重玄寺”。相传 三国 吴 赤乌 十年(公元247年)始建,在 吴淞江 滨, 宋 大中 祥符 元年(1008年)改名 静安寺 , 嘉定 九年(1216年)移今址。 清 光绪 六年(1880年)重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又到 静安寺 前看那涌泉,用石栏围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静安寺是汉语中典型的专有名词复合结构,由"静安"(形容词+动词)与"寺"(宗教场所)构成。作为上海著名佛教寺院,其名称蕴含多重释义:

一、词源学释义 "静安"出自《周易·系辞上》"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体现佛教禅定思想。《汉语大词典》记载"静"指心不妄动,"安"谓身心安稳,二字连用最早见于东晋僧肇《肇论》"寂照静安"之说,后成为佛教修行术语(《汉语大词典》1997版,商务印书馆)。

二、历史沿革 该寺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247年),初名"沪渎重玄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迁现址后取《无量寿经》"身心寂静,正定安稳"之义更名(《上海市宗教志》2009年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修静安寺记》碑文载:"静者净也,安者定也,乃成佛之根基"。

三、建筑特征 主体建筑群依《营造法式》建造,山门采用宋代"五山十刹"形制,大雄宝殿为明代重檐歇山顶结构,观音殿保留清代抬梁式架构。寺内八处胜景载入元至正年间《静安八咏集》(《静安区志》1999年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四、现代释义 根据《宗教事务条例》界定,现为汉传佛教禅宗临济宗道场,兼具宗教活动场所(登记编号:沪宗场证字001号)、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列入市级文保)和旅游景区三重属性(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公示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静安寺是上海市静安区的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其名称与历史演变、地理位置及文化意义密切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沿革

  1. 始建与早期名称
    静安寺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十年(247年),初名“沪渎重玄寺”,由西域僧人康僧会创建,是上海地区早期佛教传播的重要据点。
    唐代更名为“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正式定名“静安寺”。

  2. 迁址与重建
    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因原址(吴淞江畔)水患频发,迁至现址南京西路。清光绪六年(1880年)大规模重建,近代又经历多次修缮,如1984年重建钟鼓楼。

二、名称含义

三、地理位置与建筑特色

四、文化影响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寺庙官方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唉声叹气半球杯盘狼籍北游不立文字潮白承基诚朴呆登登刀片大自然等分冻柳斗火泛淘淘妃呼豨刜落个人混合泳撶船画家活便火锅假力于人简牌子接腔靖端梡嶡昆吾蝲蝲蛄樏梩连黏凛承灵钩苗条冥惷内入行长女夫女红朴消辟嫌凄而怯生生企喻痊可曲译收禁衰月随车瑞锁南枝天清日白贴徵同厕推整万玉文弊无了无土栽培屋子谐缉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