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ympathize with;show sympathy for;compassion]∶在感情上对别人的遭遇产生共鸣
同情朋友的困境
(2) [same nature]∶同一性质;实质相同
参名异事,通一同情。——《韩非子》
(3) [with one heart]∶同心,一心
四海已定,兆民同情。——《后汉书》
(4) [conspire;accomplice]∶同谋;亦指同谋者,同伙
执作同情
(1).谓同一性质;实质相同。《韩非子·扬权》:“参名异事,通一同情。”
(2).犹同心,一心。《后汉书·刘虞公孙瓒等传论》:“若 虞 瓚 无閒,同情共力,纠人完聚,稸保 燕 蓟 之饶……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后汉书·马援传》:“四海已定,兆民同情。”
(3).指同心志者。《史记·吴王濞列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 清 曹寅 《西轩月夜有怀南洲却寄》诗:“此怀匪冥漠,持取问同情。”
(4).犹同谋。亦指同谋者,同伙。 宋 苏轼 《乞医疗病囚状》:“若死者稍众,则所差衙前、曹司、医人,与狱子同情,使囚诈称疾病,以张人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崔相国 ﹞虽被贼掠,皆我开门迎贼所致,执作同情,何辞以辩?”《元典章·刑部十六·违枉》:“ 潘四三 、 胡万一 到官供指……与 雷正俚 同情於 邓德四 睡处,堂上灵前将本人杀死是实。”《元史·世祖纪六》:“凡伪造寳钞,同情者并处死,分用者减死杖之。”
(5).犹常情。 明 刘基 《鱼乐轩记》:“夫恶忧患而乐无害,凡物之同情也。” 明 何景明 《上杨邃庵书》:“夫徇同情,则独行见遗;实多口,则廉节被黜,何也?独行者,同情之所繆;而廉节者,众口之所黜也。”
(6).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或对别人的行动表示理解、赞同。 叶圣陶 《隔膜·疑》:“﹝伊﹞原来不曾知道他们的悲哀,自然不能对他们有深挚的同情。”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连一双快要破烂的鞋子,也要偷去,则那人的可怜处境,是不能不勾起我的加倍的同情的。” 毛6*泽6*东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 吴晗 《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昆明 的许多政治活动,他虽然同情,但很少参加。”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同情汉语 快速查询。
从汉语词典角度分析,“同情”是由“同”“情”两个词素构成的复合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对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具体释义包含三层内涵:
一、基础义指情感共鸣
“同情”的本义是心理层面的共同感受,《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同一心情,引申为对他人的遭遇产生情感共振”。这种情感特质要求主体具备换位思考能力,如对受灾群众产生悲悯之心。
二、词素构成揭示情感互动机制
“同”字甲骨文字形为“口+凡”,表示共同发声,引申为共同体验;“情”从心青声,本指内心波动。《汉字源流字典》指出二字组合强调“通过情感同步实现心灵联结”。
三、现代语义包含双重维度
《当代汉语词典》区分了两种使用语境:①心理学维度指理解他人处境的同理心(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②伦理学维度指采取帮扶行动的情感基础(如:慈善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同情”是一个情感概念,指对他人遭遇的苦难、不幸或困境产生情感共鸣,并伴随关怀、理解的倾向。其核心包含以下层面:
情感共鸣
当感知到他人的痛苦时,个体通过想象或经验触发自身的情感反应,例如悲伤、惋惜。这种情感联结可能源于共同的人性体验,如《孟子》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描述。
认知理解
同情不仅需要感受情绪,还需理性认知他人处境。例如,看到陌生人失业时,既体会其焦虑,也理解经济压力对其生活的具体影响。
行为倾向
同情常驱动帮助行为,如捐款、安慰或提供建议。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情心强的人更可能参与志愿活动。
与相关概念的差异
当代研究指出,过度同情可能导致“同情疲劳”(如医护人员长期面对病患痛苦后的情感耗竭),需平衡自我与他人的需求。
案牍奥处飙飘冰管不分皂白侧锋长迤摧萃村夫粗株大叶澹怀电力钓璜溪调一顶脖地职奋发蹈厉奉稍负疾光辅归槥汗汗寒种好来好去鹘军甲车翦径九熟讥噪据证抗魄矿柱老硬雷出李东阳林则徐霤奥六禽緑英梅媺恶门到门运输黾穴鸲巢溺窝子呕轧蒲社清陵却扇热加工人参果沈猜饰棺守将送穷节飧钱佻狡蝭蟧豚栅无亲枭鸱笑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