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谓天上众生寿命虽长,临命终时,亦有五种预兆,即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 宋 程俱 《即事有感再用前韵》之二:“安知七寳轮王境,顿作天人现五衰。” 章炳麟 《俱分进化论》:“佛説诸天终时,见五衰相,其苦甚於人类。今观富贵利达之士,易簀告终,其苦必甚於贫子。”参阅《涅槃经》卷十九。
“五衰”是佛教术语,指天人(指天界众生)寿命将尽时显现的五种衰败征兆,预示其即将堕入轮回。这一概念在佛教典籍中被多次提及,具体解释如下:
包括天乐消失、身光黯淡、沐浴后水珠附着身体、感官迟钝等,进一步预示衰败进程(仅部分典籍提及)。
五衰体现了佛教的“无常”观,强调即使天界众生福报深厚,仍无法逃脱生死轮回。其记载可见于《涅槃经》等经典,并用于警示修行者精进修行、远离执着。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轮回理论或相关术语,可查阅权威佛学典籍或参考上述来源的完整内容。
《五衰》是一个汉字词语,含义是指五种凶兆的事物或现象的衰败、凋零,是对五种不利状况的总称。
《五衰》的拆分部首为“一”和“月”,拼音为wǔ。它的总笔画数为6画。
《五衰》源自古典文学作品《左传》,该词语也在其他古代文献中有所出现,如《尚书》、《诗经》等。
《五衰》的繁体字为「五衰」,发音和意义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关于《五衰》的古代汉字写法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可以参考古代文献和碑刻资料进行研究。
1. 这个国家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五衰。
2. 当时的天象五衰,被视为朝廷遭到天命的警示。
五衰孤败、五衰丧权辱国、五衰忧国忧民
五败、五衰凋敝、五衰境况
五兴、五盛、五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