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信的意思、谨信的详细解释
谨信的解释
(1).恭谨诚信。语本《论语·学而》:“谨而信,汎爱众。” 邢昺 疏:“言恭谨而诚信也。”《后汉书·臧宫传》:“ 宫 以谨信质朴,故常见任用。” 唐 黄滔 《司直陈公墓志铭》:“公为人谨信,居家纯孝。” 清 何绍基 《<使黔草>自序》:“孝弟谨信,出入有节。”
(2).谓郑重地盟誓以示信任。《穀梁传·僖公五年》:“盟者,不相信也,故谨信也。”
词语分解
- 谨的解释 谨 (謹) ǐ 慎重,小心:谨慎。谨严。谨防。勤谨。谨小慎微。 郑重,恭敬:谨启。谨祝。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信的解释 信 ì 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 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 崇奉:信仰。信徒。 消息:信息。杳无音信。 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 随便,放任:信手(随手
专业解析
“谨信”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谨”和“信”两个字组合而成,主要形容人的品德和行为,具有庄重、严谨、诚信、可靠的含义。其核心意义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
“谨”的含义:
- 本义指慎重、小心、恭敬。《说文解字》释“谨”为“慎也”。引申为态度严肃认真,行为一丝不苟,言语审慎,不轻率、不怠慢。
- 在“谨信”中,“谨”强调为人处世需保持严谨、恭敬、审慎的态度,尤其在言行举止上要合乎礼仪规范,避免轻浮或放纵。
-
“信”的含义:
- 本义指言语真实、诚实不欺。《说文解字》释“信”为“诚也”。引申为讲信用、守承诺、可靠、值得信赖。
- 在“谨信”中,“信”强调内在的道德品质,即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履行诺言,是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中的基石。
“谨信”的合成释义:
将“谨”与“信”结合,“谨信”一词强调的是既在态度和行为上保持严肃、谨慎、恭敬,又在品德上坚守诚实、守信、可靠。它描述的是一种内外兼修、表里如一的道德修养和处世准则:
- 对己: 要求自己言行谨慎,不说空话、大话、假话,做事认真负责,待人恭敬有礼。
- 对人: 表现为诚实无欺,信守承诺,值得他人信赖和托付。
文化内涵与应用:
“谨信”是儒家伦理思想中推崇的重要品德之一,常与“孝悌”、“仁爱”等并提。例如:
- 《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里孔子教导年轻人居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言行要谨慎诚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谨而信”被视为个人修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
- 它体现了儒家对个人道德自律和社会和谐秩序的追求。一个人能做到“谨信”,就能在家庭和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信誉和人际关系。
现代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谨信”仍然是一个褒义词,常用于形容或要求一个人:
- 为人处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 说话办事诚实可靠,值得信赖。
- 遵守承诺,有责任感。
- 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
“谨信”意指言行谨慎恭敬,为人诚实守信。它融合了外在行为的庄重审慎与内在品德的真诚可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衡量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之一,强调通过严谨自律和坚守诚信来立身处世、赢得信任。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对“谨”、“信”及“谨信”词条有详细释义和例证。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提供了“谨”、“信”在古代文献中的用法和解释。
- 《说文解字》(许慎著):提供了“谨”、“信”二字的字形分析和本义。
-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语录):包含“谨而信”的经典论述,体现了该词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谨信”是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如下:
1.恭谨诚信
这一含义源自《论语·学而》中的“谨而信,泛爱众”,指为人处世需保持恭敬谨慎且诚实守信。例如:
- 《后汉书·臧宫传》记载臧宫因“谨信质朴”被重用,体现其品德可靠。
- 唐代黄滔在墓志铭中称某人“为人谨信”,强调日常行为中的恭谨与诚信。
2.郑重盟誓以示信任
《穀梁传·僖公五年》提到“盟者,不相信也,故谨信也”,指通过正式盟约建立信任,常见于古代结盟或重要约定场景。
使用场景与延伸
- 日常行为:形容个人谦逊、言行谨慎且守信,如清代何绍基强调“孝弟谨信,出入有节”。
- 重大决策:在需要慎重信任时(如结盟、合作),需通过正式仪式或承诺建立信任关系。
“谨信”融合了儒家倡导的品德准则和古代社会建立信任的方式,既强调内在修养(恭谨诚信),也涉及外在仪式(盟誓立信)。如需更详细文献例证,可参考《论语》《后汉书》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宝蜡兵冲伯理玺天德步武惨緑愁红厕牀测癞长思长随带驮子骴骨道徽玓瓅顶梁骨笃隘鰪鱂风凉人丰裕凤啭干浼甘鼠枸肆国际货币横排轰斗红苕加拿大见说旧匹军伶举善荐贤枯废怜下论学露叶谩天谩地淖沙擬非其伦藕肠僻典辟彊强伯气孔青苹末鹙子羣蚁附膻人柄蛇蛇逝波诗逋瞬盼枢中琐散通明殿舞会五旗匣里龙吟憸言仙姿小身吸留忽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