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依法纳税服役的男子。《新唐书·食货志一》:“凡主户内有课口者为课户。若老及男废疾、篤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视九品以上官,不课。”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按租庸调法纳税服役的普通民丁,称为课口。”
《汉语大词典》中记载,“课口”是古代赋税制度中的专用术语,指需要承担国家赋役的成年人口。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户籍管理文献,与“不课口”(免除赋税人群)形成对应,例如《唐六典·户部》规定“凡丁户皆有课役,其残疾及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皆为不课口”。
从构词法分析,“课”指赋税征收,“口”即人丁单位,合称特指纳税主体。宋代《册府元龟》记载,地方官吏需“每岁计课口增减,造册上呈”,说明其作为户籍统计的核心指标。
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指出,课口的划分标准随朝代变迁,如唐初以16岁为起征年龄,至天宝年间调整为23岁,该制度直接影响古代“黄册”(户籍档案)的编制体系。
“课口”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具体如下:
发音:kè kǒu
基本含义:指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主动回答问题,强调学生参与讨论的态度。
结构解析:
“学生们应勇敢发言,积极课口,才能提升学习效果。”
发音:kè kǒu
含义:指唐代至元代时期依法纳税、服劳役的成年男子,又称“课丁”。
制度背景:
类型 | 适用场景 | 核心意义 | 来源 |
---|---|---|---|
成语 | 现代教育语境 | 学习互动中的主动性 | 现代词典释义 |
历史术语 | 古代赋税制度 | 纳税服役的丁口身份 | 唐代文献及史学研究 |
建议根据具体语境选择释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历史细节,可参考《新唐书》或相关经济史研究。
苞苴竿牍暴诈北海迸绝当寝打照藩扞番校服礼肤粟股栗敷余该搭梗绝鸽子笼乖亲馆室寒浔赫烈和如琴瑟后曹画眉举案环骇壶飡疆外禁脔格矜人窘苦积善余庆旧仇宿怨距绝跨巽兰英雷车练手劣别蛮烟瘴雨门合棉花套子秣马褦襶子内禁黏空抛躲屏镜扑挞悄然期程劝能全器如获至珍少妻顺续暑暍逃祸题破退押晩憇巍廓舞判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