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避回 ”。
亦作“ 避迴 ”。回避;避忌。《汉书·酷吏传·王温舒》:“稍迁至 广平 都尉,择郡中豪敢往吏十餘人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回,夷之,亦灭宗。” 颜师古 注:“避回,谓不尽意捕击也。” 三国 蜀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斩断》:“期会不到,闻鼓不行,乘宽自留,避迴自止,初近后远,唤名不应,车甲不具,兵器不备,此为轻军,轻军者斩。” 章炳麟 《致袁世凯书》:“曩者 孙公 草创 金陵 ,纲纪未具,政事小有凌乱;其於 炳麟 ,又有同义肺府之亲,然犹奋笔弹射,无所避回。”
“避回”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以下多层含义和用法:
回避、避忌
指主动避开或忌讳某事。例如《汉书·酷吏传》中提到“即有避回,夷之”,指对未尽职责者的严厉惩罚。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也用“避迴”表示逃避责任的行为。
避免重复经历(现代引申义)
部分现代解释将其引申为“避开已走过的路”,比喻不再重复不愉快的经历或情境。
古代文献:
《汉书·酷吏传》记载,王温舒任都尉时,对“避回”(不尽职)者处以灭族之刑,颜师古注释其为“不尽意捕击”。
诸葛亮强调军队中“避回自止”者应被严惩,进一步强化了该词与渎职、逃避的关联。
现代示例:
可用于描述回避敏感话题,如“躲避回答私人问题”。
“避回”原指古代对渎职行为的严惩,现代可引申为主动回避问题或经历。使用时应结合语境,区分历史与当代含义。如需深入考证,建议参考《汉书》及《便宜十六策》原文。
《避回》是一个汉字词组,意思是避免返回或回到以前的状态。它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避”和“回”。
拆分部首和笔画“避”字的部首是“辶”,表示走路的意思,它由12笔构成。而“回”字的部首是“囗”,表示围绕的意思,它由6笔构成。
来源和繁体《避回》这个词组源自于汉语,是现代汉字的组合。在繁体字中,“避”字的形状为“避”,“回”字的形状为“回”。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区别。关于《避回》这个词组,古代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但基本的意思和构成是相同的。
例句以下是一些使用《避回》这个词组的例句:
根据需要,可以将《避回》与其他词组搭配使用,例如:
与《避回》相近的词汇有:
与《避回》相反的词汇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