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播告的意思、播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播告的解释

布告,遍告。《书·盘庚上》:“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 孔 传:“王布告人以所修之政,不匿其指。” 宋 曾巩 《辞中书舍人状》:“窃以 唐 虞 三代之君兴造政事,爵德官6*能之际,所以播告天下,训齐百工,必有詔号令命之文,达其施为建立之意。”《元典章·诏令一·上尊号诏》:“属兹大庆,宜布宽条,兹用播告中外,凡尔有众,自今以始,各务维新。” 清 曾国藩 《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当以某经试士,能背诵否,某史试士,能言否。其为我播告偏隅,咸使知之。”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播告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播告”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广泛告知、宣告,尤其指将重要信息、政令或决定公开传达给大众。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播:本义为撒种,引申为传播、传扬、散布。
    • 告:告知、宣告、报告。
    • 播告:将信息、命令、事情等广泛地传播出去,使众人知晓。强调信息的公开性、传播的广泛性和受众的普遍性。
  2. 用法与语境:

    • 正式性与庄重性:“播告”通常用于比较正式、庄重的场合,尤其是在古代文献中,多指朝廷、官府或权威机构向天下臣民发布重要的政令、诏书、法令或重大事件(如新君即位、重大决策、战争檄文等)。
    • 传播范围广:其核心在于信息的广泛传播,力求达到“天下皆知”的效果。
    • 常见搭配:常与“天下”、“四方”、“中外”、“遐迩”等表示广泛地域的词语搭配,如“播告天下”、“播告四方”。也常与发布的内容搭配,如“播告政令”、“播告罪状”。
  3. 经典例证:

    • 《尚书·盘庚上》:“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 意指君王发布的政令很完善,没有隐藏他的旨意。这是“播告”一词的经典出处之一,体现了其用于君王发布政令的权威性。
    • 《宋史·神宗纪》:“(熙宁二年)二月庚子,以王安石参知政事。甲子,陈升之、王安石创置三司条例,议行新法。乙丑,诏以新法播告天下。” 这里记载了王安石变法时,将新法内容“播告天下”的史实。
  4. 现代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播告”的使用频率较低,属于书面语色彩较浓的词汇。它仍保留着“广泛宣告”的含义,但多用于特定的书面语境,如官方文告、历史叙述、文学作品中,或用于表达一种庄重、正式地广而告之的意思。
    • 其功能常被更常用的词语如“宣布”、“公布”、“通告”、“宣告”、“昭告”等替代,但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众的普遍性时,“播告”仍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播告”意指广泛地宣告、传布(信息、政令等),尤其强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正式性以及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旨在使广大民众普遍知晓。它源于古代官方文书用语,现代多用于书面语和特定语境。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播告”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播告(拼音:bō gào)指“布告,遍告”,即广泛告知或公开宣告某件事。该词多用于正式或官方场合,强调信息的广泛传播性。


二、出处与用法

  1. 古籍来源
    最早见于《尚书·盘庚上》:“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 孔传解释为“王布告人以所修之政,不匿其指”,即君主公开政令,不隐藏意图。
  2. 历史用例
    • 宋代曾巩在《辞中书舍人状》中提到“播告天下”,指通过文书向大众传达政令。
    • 《元典章·诏令一》中“播告中外”则用于诏书,表示向内外宣告。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播告”使用频率较低,更多用“公告”“通知”等替代。但在文学或仿古语境中仍可见,例如:“政府通过广播告示民众新政策”(参考的造句逻辑)。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尚书》及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喀琉斯白色比萨饼草褐成理赤舃宠召村胄达磨阽危之域犯暴蜂蜜封守高燥苟全性命黑阁落河街合柱花衢柳陌护阶君子戛戛见疑浇醇散朴寄豭锦段鸡树卷銋钧折行仓嗑牙鲲鱼牢成隆望落路买单莽瀁马嵬袜麪疙瘩谋克慕古薄今曩载攀望跑节场飘瓦贫人恰则荣幸三九相公纱笼中人禅代山货十殿阎王梳沐四杰松颷腾跨天琛痛饮舞裀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