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坠落的瓦片。《庄子·达生》:“復讎者不折鏌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 成玄英 疏:“飘落之瓦,偶尔伤人,虽忮逆褊心之夫,终不怨恨,为瓦是无心之物。”
(2).比喻外来的祸患。 宋 辛弃疾 《卜算子·用庄语》词:“江海任虚舟,风雨从飘瓦。醉者乘车坠不伤,全得於天也。”
(3).比喻飘忽无定的事物。 明 高瑞南 《新水令·悼内》套曲:“人生大梦如飘瓦,早不觉两髩青霜梦里华。”
(4).比喻无用或微不足道之物。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谒遇》:“[浄:]疑惑这宝物欠真么?[生:]老大人,便是真,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看他似虚舟飘瓦。” 明 陈子龙 《结交绝交行》之二:“昔人絶交争天下,今人翻覆争飘瓦。”
"飘瓦"一词源自《庄子·达生》篇,本义指被风吹落的屋瓦。作为汉语书面语中的特殊意象,其内涵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哲学语境下的自然现象 《庄子·达生》载"虽有忮心,不怨飘瓦",此处飘瓦指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庄子借此阐述"物我两忘"的哲学观,强调对外界变故应持超然态度。这种用法在《淮南子·诠言训》中也有印证:"故虽有圣贤之宝,不遇暴乱之世,可以全身,未可以霸王也。汤、武之王也,遇桀、纣之暴也;桀、纣非以汤、武之贤暴也,民之飘瓦也。"
二、文学修辞中的象征意象 在历代诗词中,飘瓦常被赋予多重象征意义。宋代陆游《夜大雨连明晨出霁》用"震摇楼阁已飘瓦,渗漉巾箱翻藏书"形容暴雨肆虐;元代刘诜《春雪》则以"初惊淅沥响窗户,俄讶飘瓦摧垣墙"展现雪势凶猛。这些诗句均通过飘瓦意象强化自然力量的不可控性。
三、引申的社会学隐喻 清代《御定渊鉴类函》收录的《史记》注疏中,将"飘瓦"引申为突发灾祸的象征。近代《汉语大词典》第6册第1008页对此释义作出规范解释,指代"意外降临的灾祸或变故"。这种用法在传统戏曲文本中常见,如《长生殿》用"飘瓦"暗喻安史之乱的爆发。
“飘瓦”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解释可综合如下:
外来的祸患
如宋代辛弃疾《卜算子·用庄语》中“风雨从飘瓦”,以飘瓦象征不可预料的灾祸。
飘忽无定的事物
形容事物如风中瓦片般难以捉摸,常见于诗词中,如黄庭坚诗句“虚檐稍闻飘瓦声”。
无用或微不足道之物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谒遇》以“虚舟飘瓦”比喻无实际价值的物品,陈子龙诗中也用“争飘瓦”暗指琐碎之争。
该词在道家思想中体现“无心故无怨”的哲理(《庄子》),后逐渐衍生出自然意象与人生隐喻,成为诗词中表达无常、虚无的典型意象。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诗词用例及词典释义,若需具体文献原文或更多诗词例证,可参考《庄子》、辛弃疾词集等来源。
白坟白话蚌胎碧瓯差役长椎揣夺出亡的据雕虫对空射击钝公子方鲠访垄翻撷趺萼富有四海改张易调管城毛颖鼓风钴鉧潭瞽説鹤唳风声鹤戏槐序话音火炭子简调检索九叩礼玑组鞠恧枯林琅瑘老扈良国鲁斤燕削木蓝腻滞滞朴谨锹掘阙焉燃灰山基箑蒲审端石犷士死知己输芒肆筵泗州和尚特特为为铜鞮头针疗法挽救祥金鲜媚习风谿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