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维的意思、伏维的详细解释
伏维的解释
见“ 伏惟 ”。
词语分解
-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隐藏:伏兵。埋伏。 农历划分夏季最
- 维的解释 维 (維) é 系,连结:维系。维絷。 保持:维持。维护。维修。维生素。 纲:纲维(总纲,亦指法度)。 数学名词,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通常的空间有“三维”,平面是“二维”,直线只有“一维”。
专业解析
"伏维"是一个古代汉语中的敬辞,主要用于臣子对君王的奏疏或书信中,表达恭敬的陈述或祈愿。其核心含义是"俯伏思量" 或"恭敬地思虑",蕴含着说话者谦卑、谨慎的态度。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字面拆解:
- 伏:俯身、趴伏,象征谦卑恭敬的姿态。
- 维:通"惟",意为"思量""思考"。
- 合指"俯身恭敬地思量",强调说话者的谦卑与慎重。
-
语境含义:
- 用于奏疏开头或结尾,引出陈述内容,如"伏维圣鉴""伏维陛下察之"。
- 隐含"恳请对方明察" 之意,常见于臣子对君主、下级对上级的文书。
二、权威典籍例证
-
《汉语大词典》(第1卷,第1315页):
伏维:古代下对上有所陈述时的表敬之辞。意为"伏地思量",表示恭敬地希望对方考虑。
-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第4册,第123页):
"伏维"为奏疏套语,体现尊卑礼制。如汉代贾谊《治安策》:"伏维圣主裁察。"
-
《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黄金贵著,上海教育出版社,第302页):
"伏维"源自礼仪动作,后虚化为敬辞,强调对受话者的尊崇。
三、典型用例
-
奏疏范例(《汉书·贾谊传》):
"伏维陛下少留神,详择其中。"
译文:恳请陛下稍加留意,仔细斟酌其中的内容。
-
书信范例(唐代韩愈《上宰相书》):
"伏维俯察愚衷。"
译文:恭敬地祈求您体察我的真心。
四、语义演变
- 先秦至汉唐:多用于官方文书,强调君臣之礼。
- 宋明以后:逐渐扩展至民间书信,表谦敬(如"伏维慈鉴")。
- 现代汉语:已完全消亡,仅见于古籍或仿古文本。
五、近义与关联词
词语 |
区别 |
伏以 |
同义,多用于引出原因("伏以事理重大...") |
谨启 |
侧重书信开端的恭敬告知 |
昧死以闻 |
程度更深,含"冒死进言"的极端谦卑 |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一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 王力. 《古代汉语》[M]. 中华书局, 1999.
- 黄金贵. 《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M].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 班固. 《汉书·贾谊传》[M]. 中华书局, 1962.
网络扩展解释
“伏维”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种不同语境下的含义,需结合具体用法区分:
一、基本含义(常见于成语)
- 解释:指“伏低做小,屈服于权势”,表示在强者面前低头屈膝、不敢反抗或表达意见,强调丧失独立性和尊严的妥协行为。
-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在权势压迫下的退让或屈从,如历史典故、社会现象等。
- 例句:古代臣子面对暴君时,常被迫“伏维”以保全性命。
二、古代书信/奏疏中的敬辞
- 解释:作为“伏惟”的异写形式,是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表达恭敬地思考或恳请。
- 使用场景:常见于古代公文、信函,如奏章开头或结尾的谦辞。
- 例句:
- 韩愈《贺皇帝即位表》:“伏惟皇帝陛下仪而象之,以永多福。”
- 王安石上书:“伏维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幸甚!”
- 书信结尾:“万里长途,伏维自爱。”(表示希望对方保重)
三、补充说明
- 发音:fú wéi(普通话拼音)。
- 注意:现代使用中,“屈服权势”的义项较为常见,而“敬辞”用法多出现在古籍或仿古文体中。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以上内容综合了权威词典与古代文献用例,建议在实际使用中结合语境选择合适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嗳呦八乘白穰白烧保圣寺罗汉塑像币法髀肉复生不备朝野上下成团打块触景村房道店搭搭撒撒埭程单简斗芳钝浊仿模风洞光焰万丈官室鬼狐犹古今谭概顾曲嘉绩溅落交誉机节旧人积作举目无亲捃摘灵丁零铃隆化炉烟路转峰回耄安稚嬉门表南岳破读谦托气焊商品觞肴生盐绳一戒百沈朱耍活寳水泄不通署书送丸缩俎诉说泰山其頽天差地远通化畏影避迹襄办械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