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和币帛。用于祭祀。 前蜀 杜光庭 《卢蔚大夫助下元斋词》:“况玉局皇坛,锦城福会,敢营香币,同助斋修。”《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丙辰,遣使以香币祀岳瀆、后土。” 明 李东阳 《奎文阁赋》序:“凡朝廷有事於庙,则礼迓香币,庋於阁中以俟行事。”
“香币”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祭祀场景,以下是详细解释:
主要用于古代官方或民间祭祀活动,体现对神灵、祖先的供奉与礼仪规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语辞海》或相关古籍。
香币是指古代用于祭祀的一种特殊货币,用于燃香供奉神灵。它既是一种祭祀仪式上的付款方式,也被视为一种精神信仰的象征。
香币的部首是钅,总共有5个笔画。
香币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文化。在古代,人们相信神灵可以带来好运和保佑,因此在祭祀活动中使用香火供奉神明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为了表达虔诚,人们会在祭祀时燃香,并将香币放置在供台上,作为给神明的“货币”,也代表他们诚心祈求神明的意愿。
香币的繁体字为「香幣」。
古代汉字对于香币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参考《康熙字典》中的文献,不过由于篇幅限制,无法提供具体的古代写法。
1. 在传统的祭祀活动中,人们会使用香币燃香供奉神明。
2. 他拿出一枚香币,虔诚地放在供台上。
香火、供奉、神灵、虔诚、祭祀、香台、信仰、祈求
香钱
实物供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