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鹤之应的意思、鸣鹤之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鹤之应的解释

《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王弼 注:“立诚篤至,虽在闇昧,物亦应焉。” 孔颖达 疏:“处於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后以“鸣鹤之应”比喻诚笃之心相互应和。 明 张居正 《<玉林清赏诗>序》:“迺今穴居名彦,大夫垂访,诸君感鸣鹤之应,邕邕焉,鏘鏘焉。夫亦行古之道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鸣鹤之应的释义与考源

一、字面释义与核心含义

“鸣鹤之应”指鹤鸣叫时,同类闻声响应。其核心喻义为:品德高尚或言行正直之人,其感召力能引发他人的共鸣与响应,强调德行的感通作用与同声相应的自然规律。该成语蕴含对高尚情操的赞美及对志同道合的推崇。

二、典籍溯源与语境解析

此典最早见于《周易·中孚·九二爻辞》: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此处以白鹤在幽暗处鸣叫、幼鹤遥相呼应起兴,隐喻君子虽处隐微之地,其诚信美德仍能感通远近,吸引同道相合。王弼《周易注》释曰:“处内而居重阴之下,而履不失中,不徇于外,任其真者也。立诚笃至,虽在暗昧,物亦应焉。”(参考来源:王弼《周易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ISBN 978-7-101-07900-1)

三、文化引申与用法特征

  1. 德行感召:象征高洁之士凭借内在修养赢得追随,如《后汉书·蔡邕传》以“鸣鹤之应”喻贤者影响力。
  2. 同气相求:体现志趣相投者的自然聚合,如宋代李纲《议国是》称:“正人登用,则贤士翘首以听,所谓鸣鹤之应也。”
  3. 文学意象:古典诗词常化用此典寄托理想人格的共鸣,如苏轼《鹤叹》中“鹤鸣岂有怨,声闻自相酬”。

四、权威辞书释义佐证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2卷释为:

“《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后以‘鸣鹤之应’比喻诚笃之心相互应和。”(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11年,ISBN 978-7-5326-3340-6)

此释义强调其由自然现象升华为道德共鸣的语义演变,契合儒家“德不孤,必有邻”的思想内核。

五、现代语境应用示例

当代使用多形容文化传承或精神号召引发的广泛回响,如:

“传统文化复兴的倡议如鸣鹤之应,激发了年轻群体对非遗技艺的研习热情。”

“鸣鹤之应”以《周易》意象为基,经典籍阐释沉淀为汉语中表达德性感通、志趣相投的经典成语,其文化生命力延续至今。

网络扩展解释

“鸣鹤之应”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析:

1.基本解释

2.出处与典故

源自《易经·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3.使用场景

4.补充说明

该成语强调以诚信和志趣为纽带的精神共鸣,既有哲学深度,也适用于日常语境。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易经》原文或历代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案语懊恼泽家白瓷弼亮毕罗逋走残民草台戏彻明础泣而雨撮略點册东翁断怪除妖短櫂蹲聚芳茝方坟峰年浮学黆黆古冠裹足鸿案鹿车黄山回隐缄口谏正徼倖节署吉人讵料朗弹帘波丽春草轮广冥镪嬷嬷挠志恁们捻转儿前好三瓦两巷善遇胜过省台嗜胆收阴霜分双斧伐孤树水游松竹讨责跳骇听天任命体玄小桔灯消息盈冲下书羲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