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民的意思、残民的详细解释
残民的解释
(1).残害百姓。 汉武帝 《御史大夫遣郡国计吏敕》:“残民贪污烦扰之吏,百姓所苦,务勿任用。”
(2).被残害的人民;劫后馀民。 三国 蜀 诸葛亮 《为后帝伐魏诏》:“广宣恩威,贷其元帅,弔其残民。” 唐 杜荀鹤 《长林山中闻贼退寄孟明府》诗:“一县今如此,残民数不多。” 清 吴伟业 《高邮道中》诗:“曾设经年戍,残民早不堪。”
词语分解
- 残的解释 残 (殘) á 害,毁坏:残害。摧残。 不完全,余下的:残余。残阳。残存。残废。残佚。苟延残喘。 凶恶:残忍。残酷。凶残。 笔画数:; 部首:歹; 笔顺编号:
- 民的解释 民 í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
网络扩展解释
“残民”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残害百姓(动词性)
指统治者或官吏通过剥削、压迫等手段伤害民众。例如:
- 汉武帝在《御史大夫遣郡国计吏敕》中提到:“残民贪污烦扰之吏,百姓所苦,务勿任用”,强调应罢免此类官吏。
- 宋代辛弃疾在奏章中批评地方官员“残民害物”,即指官员对百姓和资源的破坏。
二、被残害的人民(名词性)
指经历战乱、灾难后幸存的民众。例如:
- 诸葛亮在《为后帝伐魏诏》中提及“弔其残民”,表达对劫后余生的百姓的关怀。
- 唐代诗人杜荀鹤在诗中写道“残民数不多”,描述战乱后幸存者稀少的景象。
补充说明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常与政治批判或民生疾苦相关,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例如清代吴伟业诗句“残民早不堪”,既包含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也隐含对统治者的谴责。
(可通过汉典等权威词典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及扩展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二
残民(cán mín)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被残害的人民”。它由“残”和“民”两个部分组成。
• 残字的部首是“歹”,古称“夭”,它表示残害、残缺的意思。残字的笔画数为4画。
• 民字的部首是“氏”,它表示人的意思。民字的笔画数为5画。
“残民”这个词源于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最早出现在清代著名作家翁同龢的小说《伤寒后记》中。翁同龢用这个词来描述历史上被残害的百姓。后来,“残民”逐渐被用来形容不幸被迫害或受伤害的人民,充分表达了对被迫害群体的同情和愤怒。
“残民”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改变。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残字的形状稍有不同,它是由两个小方块和一个斜杠组成的,形似“戋”。民字的写法与现代一样,由“又”和“民”组成。
例句:
1. 许多人民在战乱中成为了残民。
2. 社会需要保护残民的权益,给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组词:
残疾人(cán jí rén)- 指因疾病或意外原因导致身体或智力存在障碍的人。
残疾(cán jí)- 指身体或智力存在障碍的状态。
残暴(cán bào)- 形容人或行为残忍、凶狠。
残忍(cán cēn)- 形容人或行为残暴、冷酷。
近义词:
受害者(shòu hài zhě)
受迫害者(shòu pèi hài zhě)
反义词:
幸存者(xìng cún zhě)- 指在困境或灾难中幸免于难的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