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liver a letter] 指致送婚约;投递状纸
(1).投递书信。 唐 韩愈 孟郊 《征蜀联句》:“下书遏雄虓,解罪弔挛瞎。”《水浒传》第四十回:“昨日下书人已回,妖人 宋江 教解京师。”《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下面説底便是‘错下书’。”
(2).指致送婚约。 台静农 《拜堂》:“人家下书子,托我买的。”原注:“下书子即过婚书。” 孙犁 《白洋淀纪事·光荣》:“ 秀梅 的脸腾的红了,她正在说婆家,就要下书定准了。”
“下书”的汉语词典释义
“下书”在汉语中属于动宾结构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投递书信或文书,尤指正式场合的传递行为。以下是详细释义及用例:
传递书信/文书
指派人送达书面文件,常见于古代官方通讯或民间正式交涉。
例:《水浒传》第四十回:“戴宗连忙下书至梁山泊,报知宋江。”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特指下达战书
古代军事用语,指向敌方递交宣战文书。
例:《三国演义》中“遣使下书”多指战前通牒。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部分地区(如冀鲁官话)保留“下书”为订婚习俗,指男方送聘书至女方家,属古礼遗存。
例:民国《定县志》:“婚约既定,男家下书至女家,谓之‘送柬’。”
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
“下”表“送达、传递”(如“下帖”“下令”),“书”指书信或文书,组合后强调单向传递动作。
现代汉语中,“下书”已少用,仅存于历史文本或固定搭配(如“下战书”);古代则为高频政务词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注:此处的“遗书”即“下书”的同义表达,体现正式文书传递场景。)
来源:二十四史全译本(中华书局)
以上释义综合古典文献、权威辞书及方言资料,覆盖词义的历史演变与地域差异,符合汉语词汇研究的学术规范。
“下书”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这是最常见的含义,指传递书面信息的行为。常见于古代文学或历史记载中。
在传统婚俗中,“下书”特指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送订婚书(即“过婚书”),是婚姻约定的重要环节。
古代军事或外交场景中,指向敌方或他方递送战书、公文等正式文件。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婚俗流程,可参考《水浒传》《清平山堂话本》等古典作品。
哀启暗尘北堂萱碑宇长计远虑出资蹉雹敌寇断契垛积儿童文化宫发展速度飞岑祔庙钩索絓地韩掾豪细宏观调控猾黠秽渎监狱假言纪功碑谨承局跽巨人靠褥拉忽老学庵邻封丽黠慢讲绵眇面纱麋鹿拿班做势嫋嫋驽马十驾驽散愆弊抢红乾嬭婆千年润乾统青釭轻骨头轻减诎折商羽时日曷丧所染它日铁尺题诗拓落文澜阁显花植物小意思西眉南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