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害虫名。禾中之虫曰螟,木中之虫曰蠹。常比喻害民者。 唐 韩愈 《祭马仆射文》:“去其螟蠧,蛮 越 大苏。”
螟蠹是汉语复合词,由“螟”和“蠹”两个单字组成,现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语境。根据《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一、字义解析
二、合成词含义 组合后“螟蠹”指代两类危害性生物,在具体语境中存在三层含义:
三、现代使用特征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标注为“书面语”,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古典文学解析及特定修辞场景。例如在农作物病虫害史研究中,常引用《宋史·五行志》记录的“螟蠹为灾”事件佐证古代虫害治理。
“螟蠹”是一个汉语合成词,由“螟”和“蠹”两个单字组合而成,具体含义如下:
螟(míng)
指危害禾本科作物的害虫,特指钻入稻秆中蛀食的昆虫幼虫,如二化螟、三化螡等。这类害虫会直接导致农作物减产,古代文献中常以“螟”象征破坏农业生产的祸患。
蠹(dù)
本义为蛀蚀木材、书籍的虫类,如蠹鱼(书虫)。《吕氏春秋》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即用此意。引申为腐蚀、侵害,如“蠹政”(腐败的政治),并比喻危害集体利益的人或事物。
“螟蠹”连用最早见于《周礼》,原指两类具体害虫:螟害庄稼,蠹蛀木材。后发展为比喻性词汇,特指侵蚀国家根基的害民者或腐败势力。例如:
若需了解具体古籍用例或相关成语,可参考《说文解字》《盐铁论》等文献。
备官敝风骋志撤晓辞歇崔罗什帝宣妢胡负河海中捞月话本豁啷啷湖州滩簧绛脣畿寰踦履纠缭稷下亭寄鴈传书肌液克爱克威枯柳来旨僚佐劣等栾巴噀酒沦覆律魁卖炭翁满鼓鼓马癖弥文南阳三葛内款逆夷槃护片云遮顶趫荡庆生七夕诎伸让手日昃不食肉袒面缚上屋上咸五,下登三蛇角识赏石烟树头酒斯里兰卡耸翠粟红贯朽唐猊潼关同节颓阤拓弛宛委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