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肉袒面缚的意思、肉袒面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肉袒面缚的解释

去衣露体,缚手于背,以示降服顺从。《史记·宋微子世家》:“ 周武王 伐 紂 克 殷 , 微子 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司马贞 索隐:“面缚者,缚手于背而面向前也。”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 侯瑱 跋扈 江州 ,公私阻絶,即平北贼,仍事南征,肉袒面缚,归首闕庭,即为申闻,优其礼秩,臺仪不贬,位遇兼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肉袒面缚"是源自中国古代投降礼仪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代古代战败者以裸露上身、反绑双手的方式表示臣服。据《汉语大词典》第5卷第123页记载,该词可拆解为两部分:"肉袒"指脱去上衣裸露肢体,象征放弃抵抗;"面缚"即双手反绑于背后,面朝胜利者方向跪拜,体现完全屈服的态度。

从历史溯源看,此仪式最早见于《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此处记载商朝贵族微子启向周武王投降的场景,完整呈现了该仪式的三大要素:袒露身体、反绑双手、携带象征臣服的祭祀礼器。这种投降方式在先秦时期形成定制,《左传·宣公十二年》亦有楚庄王接受郑伯"肉袒牵羊"请降的记载。

该仪式的文化内涵包含双重象征意义:其一,裸露身体表示解除武装,消除威胁性;其二,自我束缚展现完全放弃抵抗的诚意。据《周礼·秋官》记载,此类仪式需在"军门"前举行,突显其作为正式受降程序的庄重性。汉代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注疏》中强调,这种礼仪包含着"以阴礼亲邦国"的政治智慧,通过仪式化的臣服实现政权更迭的合法性建构。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肉袒面缚"已演变为具有文学色彩的典故用语。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释义为"形容彻底认罪或投降",常用于历史论述或文学创作中。例如在分析楚汉之争时,学者常引用该成语形容项羽垓下之败后的绝望处境,突显其穷途末路的悲剧色彩。

网络扩展解释

“肉袒面缚”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1.词义与结构

2.历史典故

出自《史记·宋微子世家》:商朝末年,纣王残暴,其兄微子启(宋国始祖)在周武王伐纣时,带着祭器到军门前“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持茅,膝行示降。武王感其诚意,赦免并恢复其地位。

3.用法与语境

4.近义词

5.文化意义

这一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以柔克刚”的处世哲学,强调通过主动示弱化解冲突,也反映了古代礼制中的投降仪式规范。


若需更多例句或相关典故扩展,可参考《史记》原文或权威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艾韠半臂邦家避寂巢许逞誉丹荔牒云遁北伐国帆索附根改脩庚穴功分灌畅管是归哭浑浩火澣布坚附俭岁交神荆文王锦心绣肠既然军州苦身兰橑廉明力能扛鼎篱墙利矢利养李渔鹿鼎记马蜂窝毛卷每日家面壁参旁侧槃珊跑马楼篇叶评核乾宇勤快秋根铨法如心蛇柳税政四梵驷介凸显微论显没消弭谢公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