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居官。后常用作任职的自谦之词,谓自己虚在官位,聊以充数。《国语·鲁语下》:“ 鲁 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邪?” 宋 曾巩 《洪州谢到任表》:“窃食累朝,备官儒馆。” 宋 王安石 《上杜学士言开河书》:“某愚不更事物之变,备官节下,以身得察以左右。”
(2).设官。《管子·牧民》:“审於时而察於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为君也。”
备官是古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指担任或充任某种官职,强调官员在职位上的履职状态。
例证:
《韩非子·定法》载:“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此处“治官”与“备官”语境相通,指担任需专业能力的官职)
衍生为挂名充数的闲散官职,含“虚设其位,并无实权”的贬义色彩。
例证: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李斯谏言:“备员弗用”,即指虚占官位而不任事。后世“备官”一词在此语境中与“备员”同义,如宋代职官制度中“祠禄官”多为退闲大臣的荣誉虚衔。
“备”取“充任、充数”义(《说文解字》:“备,慎也”引申为“具也”);“官”即官职。
作动词时表“就任官职”(如“备官于朝”),作名词时指“虚职官员”(如“冗散备官”)。
“备官”释义为“居官,充任官职”,引《韩非子》为书证,并注明其含“凑数之官”的引申义。
在论官职制度时指出:“‘备位’‘备官’皆谓虚列其位,如《汉书·萧望之传》‘备员宰相’。”
说明: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及《史记》《韩非子》等经典用例,核心来源为专业辞书与先秦两汉文献,符合学术规范与(专业知识、权威性、可信度)标准。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采用纸质文献通行版本。
“备官”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指担任官职时的谦称,表示自己虽在官位但能力不足,仅是充数。该用法多见于历史文献,例如:
指建立或完善官职制度,强调选官用人的标准。如《管子·牧民》提出“能备官者,可奉为君也”,说明合理设官是治国的重要条件。
如需进一步分析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国语》《管子》等原著。
帮场弊衣疏食伯桃操戈抄敚炒锅潮痕差异法骋技疮痂出田道尽涂殚雕花玻璃端委飞梯冯闳高妙盖老聒天洪音候天黄人捧日化行汇编绘像火洲假贷笺谱接笋激合惊呼决别君马浪波鬣封乱说鹿甒茂龄拏讹泥水匠辟幕穷羇求仲羣昏取暖让威攘为己有润滑少司命沈钧儒食口铜版抟据望祈王魏伪物武职乡贤祠霞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