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谓 汉 德浩荡,等同 五帝 ,而居 三王 之上。或谓 汉 德不及 五帝 而胜于 三王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 泰山 之封,加 梁父 之事,鸣和鸞,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咸同於 五帝 ,登 三王 之上。” 司马贞 索隐引 李奇 曰:“ 五帝 之德, 汉 比为减; 三王 之德, 汉 出其上。故云‘减五登三’也。”后引作“上咸五,下尊三”,用以形容自命不凡,目空一切。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他( 曾琦 )的年纪其实和我不相上下,然而先生之气之横秋也,实足以上咸五而下尊三,自比 克来曼梭 ,自比吾家 国藩 ,或许还是他的客气罢?”
“上咸五,下登三”是一个源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典故,主要用于形容帝王功德的崇高或隐喻自命不凡的态度。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此语出自西汉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原文为:“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 这里的“五”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指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司马相如借汉武帝封禅泰山的仪式,颂扬汉代功业。
现代多用于两种语境:
①历史评价:形容某朝代或人物的功绩可比拟古代圣王;
②文学修辞:含贬义,讽刺盲目自大者。
另有观点认为“登三”或指帝王与道、天、地并尊(见),但因来源权威性较低,此解释尚未被主流采纳。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文献考证,可参考《史记》原文及裴骃、司马贞的注释。
《上咸五,下登三》是一个成语,意为上层咸,下层登,形容层次清楚、分工明确。
《上咸五,下登三》的拆分部首为“口”(上部分为“咸”,下部分为“登”),它们的笔画数分别为咸(咫)的五画,登(癶)的三画。
《上咸五,下登三》的典故出自《尚书·周书·度世》:“瞽鼔钧天,钟鸣舜德。上咸五,下登三。”形容乐器的排列有规律,乐章井然有序。
《上咸五,下登三》的繁体字为《上鹹五,下登三》。
在古时候,咸的字写作“咫”,登的字写作“癶”。咫的字形类似于“z”字,只是上下部分较宽,咫的正字会在下方加上三点,表示土地的坡度;癶的字形为一个向上弯曲的弧线,代表上升、登高。
1. 在这个组织中,上级负责制定计划,中层负责执行,下层则负责监督,实现了层次分明、上咸五,下登三的管理。
2. 这幅画的构图上咸五,下登三,画面感很强。
上行、下坡、咸亨、登高
上下分明、明确分工
混乱无序、层次不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