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传递书信。 宋 黄庭坚 《寄黄几复》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鴈传书谢不能。”
“寄鴈传书”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通过鸿雁传递书信,比喻以特定方式传递信息或情感。其中“鴈”为“雁”的异体字,故也写作“寄雁传书”。
该成语出自宋代黄庭坚《寄黄几复》诗句:“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鴈传书谢不能。”。古代因通信不便,人们常将书信系于鸿雁足上传递,后逐渐演变为固定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句背景或相关成语,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来源。
《寄鴈传书》是一个成语,意为通过书信寄给他人的信息。寄鴈象征信息传递的方式,传书表示内容的传递。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通过书信来传递信息。
“寄鴈传书”的拆分部首为寸、鳥、言,共计14画。
“寄鴈传书”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传说。相传魏国的政治家苏轼在任官时与好友皮日休相识。由于苏轼身居高位,无法频繁与皮日休见面,因此二人决定用信件互相传递心意。苏轼的一封信用人将之塞进雁腹,在飞往京城时将信交给了皮日休。皮日休看信后回复了苏轼,信件同样是通过鸟儿传递。这个故事被流传下来,形成了寄鴈传书成语。
《寄鴈傳書》是“寄鴈传书”的繁体字写法,与简体字写法意义相同,只是书写方式不同。
在古时候,有时候“寄鴈传书”的写法会有一些变化。比如使用了另外一种表示“传”的字——傳。其含义和使用方式与现代写法相同,只是字形稍有不同。
他们用《寄鴈传书》的方式保持联系。
寄信、传达、书信、信息、邮件、通信
传书、传信、写信
面谈、面对面交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