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idy up;pick up]∶拾掇;拾取
(2) [collect]∶搜集
(1).采摘;拾取。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滱水》:“至若孌婉丱童及弱年崽子,或单舟採菱,或叠舸折芰,长歌阳春,爱深緑水,掇拾者不言疲,謡咏者自流响。”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六:“然其旧瘞之处,全家骸骨容或掇拾未尽。” 潘漠华 《掇拾》诗:“西风一夜撼松林,满地都落满了黄柯,老的幼的婆娘儿女,弯躬在那儿掇拾。”
(2).搜集。《新唐书·令狐德棻传》:“近代无正史, 梁 、 陈 、 齐 之籍犹可据,至 周 隋 事多脱捐。今耳目尚相及,史有所冯;一易世,事皆汩暗,无所掇拾。” 宋 朱胜非 《秀水闲居录》:“或本书久失,后人掇拾为之耳。” 明 王鏊 《震泽长语·经传》:“是时诸儒掇拾补葺,专门名家,各守其师之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尧典》等篇,大概是 周 朝史官掇拾传闻,组成有系统的记录。”
(3).指搜集其过失而加以抨击。 宋 梅尧臣 《碧云騢》:“殿中侍御史 马遵 、 吴中復 、 吕景初 极言其过。羣阉於左右或扆后扬言,御史掇拾宰相,自此谁敢当者!”
(4).搜括。 唐 韩愈 《郓州溪堂诗》序:“而公承死亡之后,掇拾之餘,剥肤椎髓,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万目睽睽,公於此时能安以治之,其功为大。”《旧唐书·裴度传》:“初,度支盐铁使 王播 ,广事进奉以希宠, 度 亦掇拾羡餘以効 播 ,士君子少之。”
“掇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uō sh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拾取、整理
指将散落的东西捡起或整理,如“掇拾房间”。
例句:潘漠华《掇拾》诗描绘“弯躬在那儿掇拾”的情景,体现弯腰捡拾的动作。
搜集、汇总
常用于指对文献、史料等的收集整理。例如《宋史》记载欧阳修“掇拾周汉以降金石遗文”,编纂《集古录》。
“掇拾”兼具具体动作(拾取)与抽象行为(搜集、整理),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历史用例多见于文献整理,现代用法则更广泛,涵盖生活与学术场景。
掇拾是一个汉字词语,既可以当作动词,也可以当作名词。作为动词时,指的是用手或工具拾取或采集物品。作为名词时,指的是所采集或拾取的物品。
拆分部首和笔画:
《康熙字典》将掇拾分别归属于手部和手部的偏旁。掇的左边是手部,右边是建字辛的部分。掇的总笔画数为11,其中手部3画,建字辛的部分8画。拾的左边也是手部,右边是户部的偏旁。拾的总笔画数为12,其中手部3画,户部的部分9画。
来源:
《康熙字典》收录了“掇”的字形,而“拾”的字形则始见于《说文解字》。根据研究,掇原本是一个表意字,意为用手抓取东西。后来掇和拾两个字逐渐交汇,有着相似的含义。
繁体:
《掇拾》的繁体字为「撮拾」或「挍拾」。
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古籍记载,早期的写法中,掇是用「手」和「辛」两个字形组合成的,而拾则是用「手」和「戍」这个字形组合而成的。
例句:
1. 他三下五除二就把地上的垃圾掇拾干净了。
2. 小女孩用竹筐在花园里掇拾鲜花。
组词:
掇拾可以与其他汉字组合成许多新词,例如:掇起、掇拥、掇迁、拾遗、拾掇等。
近义词:
拣取、捡拾、捡起
反义词:
丢弃、抛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