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浑不似的意思、浑不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浑不似的解释

亦作“ 浑不是 ”。亦作“ 浑拨四 ”。乐器名。四弦,长项,圆鼙。又称火不思,胡拨思。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乐曲》:“ 达达 乐器,如筝、秦琵琶、胡琴、浑不似之类,所弹之曲,与 汉 人曲调不同。”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浑不似》:“浑不似製如琵琶,直径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榼,以皮为面,四絃皮絣同一孤柱。相传 王昭君 琵琶坏,使胡人重造,造而其形小。 昭君 笑曰:‘浑不似。’遂以名。” 清 洪昇 《长生殿·合围》:“番姬弹琵琶、浑不是,众打太平皷板。” 清 俞正燮 《癸己存稿·火不思》:“ 俞玉吾 《席上腐谈》云:浑拨四形较琵琶小,胡人改造琵琶, 昭君 笑曰:‘浑不似也。’后譌为浑拨四。案,火不思、浑拨四皆单字还音,非有改造不似义。《长安客话》谓之胡拨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浑不似”是由汉语词汇“浑”(意为全然、完全)与“不似”(意为不像)组合而成的古语词,其含义需分语境理解:


一、基本释义

  1. 本义指古代乐器

    元代文献中,“浑不似”特指一种形似琵琶但形制略小的弹拨乐器,又称“火不思”“胡拨四”。其名源于突厥语“qobuz”的音译,后因汉语谐音演变为“浑不似”,暗含“与中原琵琶不完全相似”之意。

    来源: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八载:“浑不似,制如琵琶……相传王昭君琵琶坏,使胡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似我物!’遂以名。”

  2. 引申为“全然不像”

    明清白话文学中,“浑不似”引申为强调两者差异极大,毫无相似之处。

    例句:

    《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他浑不似旧时模样,教俺怎生再近傍?”


二、历史渊源考据


三、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浑不似”仅见于古典文学研究与方言留存(如部分北方方言),表“完全不像”。例:

“他性情大变,浑不似从前那般温和。”

权威参考: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第6册,第23页。
  2. 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南村辍耕录》明刻本影印版(链接:https://www.nlc.cn/dsb_zt/xzzt/gjzt/zhgjszyk/

网络扩展解释

“浑不似”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

一、形容事物或状态混乱、不像原貌

  1. 基本含义
    由“浑”(混杂、混乱)和“似”(类似)组成,表示事物或情况的形态完全不像原本的样子,或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例如形容书籍、画面、场景等缺乏条理或失去原有特征。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描述,如宋词中王清惠的“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表达事物失去往日面貌;或《董西厢》中形容紧急情况下勉强答应的状态。


二、古代乐器名称

  1. 乐器特征
    又称“火不思”“胡拨思”,是一种四弦乐器,形似琵琶但无品,琴身圆润,以皮革覆面,音色独特。明代文献记载其为蒙古族(“达达”)常用乐器,曲调与汉族音乐不同。

  2. 历史背景
    名称可能源于音译(如蒙古语),而非字面意义的“不像”。例如《长安客话》称其为“胡拨思”,反映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交融。


别人正在浏览...

傍晩逼夜不自料不足为法趁办承听刺临当役盗柄大器铤鹿走险盖棺事定高次方程高符根勘拱形关豫汉军八旗寒颤蘹香黄牛庙蠖屈蜗潜减汰接遇精粺镜头蹶仆凯番矿源勑额谅阴岭表令称另文龙套鹿女路透社门阶冥境泥絮朋啸悄然启告榷举柔握桑藓石帮岸失期事事水天一色司契头角退伙颓绝文券雾聚无兄盗嫂鏬漏小材小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