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浑不似的意思、浑不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浑不似的解释

亦作“ 浑不是 ”。亦作“ 浑拨四 ”。乐器名。四弦,长项,圆鼙。又称火不思,胡拨思。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乐曲》:“ 达达 乐器,如筝、秦琵琶、胡琴、浑不似之类,所弹之曲,与 汉 人曲调不同。”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浑不似》:“浑不似製如琵琶,直径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榼,以皮为面,四絃皮絣同一孤柱。相传 王昭君 琵琶坏,使胡人重造,造而其形小。 昭君 笑曰:‘浑不似。’遂以名。” 清 洪昇 《长生殿·合围》:“番姬弹琵琶、浑不是,众打太平皷板。” 清 俞正燮 《癸己存稿·火不思》:“ 俞玉吾 《席上腐谈》云:浑拨四形较琵琶小,胡人改造琵琶, 昭君 笑曰:‘浑不似也。’后譌为浑拨四。案,火不思、浑拨四皆单字还音,非有改造不似义。《长安客话》谓之胡拨思。”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浑不似”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

一、形容事物或状态混乱、不像原貌

  1. 基本含义
    由“浑”(混杂、混乱)和“似”(类似)组成,表示事物或情况的形态完全不像原本的样子,或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例如形容书籍、画面、场景等缺乏条理或失去原有特征。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描述,如宋词中王清惠的“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表达事物失去往日面貌;或《董西厢》中形容紧急情况下勉强答应的状态。


二、古代乐器名称

  1. 乐器特征
    又称“火不思”“胡拨思”,是一种四弦乐器,形似琵琶但无品,琴身圆润,以皮革覆面,音色独特。明代文献记载其为蒙古族(“达达”)常用乐器,曲调与汉族音乐不同。

  2. 历史背景
    名称可能源于音译(如蒙古语),而非字面意义的“不像”。例如《长安客话》称其为“胡拨思”,反映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交融。


网络扩展解释二

《浑不似》的意思

《浑不似》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像,不相似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

《浑不似》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氵”和“否”,笔画顺序是9画。

来源及繁体

《浑不似》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在古代,人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两者不相似的情况。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渾不似」。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浑不似》这个成语在古时候的写法是「渾不似」。

例句

他们兄弟俩长得浑不似,一个高大威猛,一个矮小瘦弱。

组词

相似、相同、类似。

近义词

相似、相同、类似。

反义词

相似、类似。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