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遍积沙石的峰峦。 唐 项斯 《送友人之永嘉》诗:“城连沙岫远,山断夏云高。”
沙岫(shā xi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意象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由沙石构成或覆盖的山峦、峰岭,多用于描绘沙漠、戈壁或海滨地带特有的地貌景观。其核心在于强调“沙”与“山”的结合形态。
例证:
敦煌鸣沙山即为典型的沙岫地貌,沙丘连绵起伏如山脉(《中国沙漠志》)。
在古典诗文中常被赋予苍茫、寂寥的意境,象征边塞的荒凉或自然的壮阔。
例证:
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虽未直接使用“沙岫”,但所描绘的沙漠山峦景象与之契合;清代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中“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亦暗含沙岫的苍茫感(《全唐诗》《纳兰词笺注》)。
定义:“沙石形成的山峦”,强调其地质形态特征。
[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7卷,页5393]
释义简注:“沙石构成的山峰”,突出地貌属性。
[见:商务印书馆,2016年,页1126]
科学描述沙岫为“风积沙丘与基岩山体共同塑造的复合地貌”。
[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年,页87]
“岫”本义指山洞(《说文解字》:“岫,山穴也”),后引申为峰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沙岫”一词至迟见于明代地理文献,如《徐霞客游记》中记载西北“沙岫逶迤,如龙蟠野”,印证其指代沙丘连绵如山的视觉特征(中华书局点校本,卷十二)。
“沙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指遍布沙石的峰峦,属于自然地理景观描述。该词由“沙”(细碎的石粒)与“岫”(山峰、山峦)组合而成,字面意为沙石覆盖的山峰。
最早见于唐代项斯的《送友人之永嘉》:
“城连沙岫远,山断夏云高”
此句通过“沙岫”描绘了永嘉(今温州)一带沙石山峦绵延的景象,展现荒远苍茫的意境。
个别资料(如)提到“沙岫”可比喻事物发展到尽头或困境,但此用法较为罕见,可能属于特定语境下的引申,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该词主要用于古典诗文描绘自然景观,需注意区分其本义与罕见引申义。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诗词注解。
奥邃宝兽包粟拔薤卜士宸札虫蚀鸟步从正荡口点漆璧二虎八咭分钗劈凤丰伟冯云山讣帖钢浇铁铸桂坊固疾过颐豕视辜射顾头不顾尾海王星镐洛鹤台候视黄妃塔皇堂驩头秽污混世魔王瓠子歌憍淫芥蒂洁己从公苦战磷虾路规孖生美报梦奠靡常密思棚井清道夫青芒屦上手设化寿险授衣假顺羽硕才素枝特异质田契体元立极跎背望臣无眼人武荫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