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比至的意思、比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比至的解释

及至;到。《礼记·杂记下》:“诸侯出夫人,夫人比至于其国,以夫人之礼行。”《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 比至 楚 ,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旧唐书·忠义传下·颜杲卿》:“ 禄山 怒甚,令缚於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絶,大駡不息。”《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比至酒散, 谢翁 见茶酒如此参前失后,心中不喜。” 清 谭献 《<复堂词录>序》:“自 李太白 创词调,比至 宋 初,慢词尚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比至”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古籍和特定语境中仍可见到。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核心用法:

一、 表示时间关系:等到……的时候

这是“比至”最常见的用法,强调从某一时间点或事件开始,到另一时间点或事件发生所经历的过程,最终抵达或达到后者。含有“及至”、“等到”、“抵达之时”的意思。

二、 表示空间关系:及至、到达(某地)

这种用法相对较少,更侧重于空间上的抵达,相当于“到达”、“抵达”。

总结与辨析:

权威参考来源:

  1.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 在解释介词“比”时,明确指出其有“及,等到”的义项,并列举了“比至”作为例证短语,释义为“等到……的时候”。这是对“比至”时间用法最权威的词典解释。
  2. 《古汉语虚词》(杨伯峻著,中华书局,1981年): 在论述介词“比”时,同样指出其可表“及也”,即“等到”的意思,并引用了包含“比至”的例句(如《史记》用例),说明其表示时间推移至某一点。
  3. 《王力古汉语字典》(王力主编,中华书局,2000年): 在“比”字条下,列有“及,等到”的义项,并注明常用于“比及”、“比至”等复合词中。该字典是古汉语学习的权威工具书。
  4.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年): “比至”词条明确释义为“及至;等到”。这是大型历时性语文词典的权威释义。
  5. 经典古籍用例(如《史记》、《左传》、《聊斋志异》等): 这些传世文献中的实际用例是理解“比至”意义和用法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语料依据,证明了该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实际运用。

网络扩展解释

“比至”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及至;到”,主要用于表示时间或程度的到达。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核心含义
    指“等到……的时候”或“到达某个时间点/程度”,常用于描述事件发展的阶段性结果。例如《史记·陈涉世家》中“比至陈,车六七百乘”即表示“到达陈地时,已有数百辆战车”。

  2. 延伸用法
    在部分语境中可表示“连带”“假使”等含义,但较为少见。


二、文献出处与例句

  1. 经典古籍

    • 《礼记·杂记下》:“夫人比至于其国,以夫人之礼行。”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
  2. 诗词作品
    唐代崔国辅《古意二首》中“比至狂夫还,看看几花发”,以及宋代邵雍诗句“比至春初已数番”,均以“比至”引出时间推移后的结果。


三、使用场景


四、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中的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白萼仙百炼半死兵势奰怒财览吃不住紬布畴赏凑手不及大拉拉刁风拐月都噜斗筲穿窬断头台发端奉央缚絷甘膳遘罹勾戏官灯胡逞尖厉践盟勦扑解锯积积迳流津门亭扃扉九光履濬遐克厌崆峒子老奸巨猾连谱潦草塞责毛举门正暖寿女强人潜军倾家少数派舍利子生的米突神灭形消势焰熏天水彩棠梨挑凌童养媳妇无漏帐闲迭香乳闲局消委小徭役谢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