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小徭役的意思、小徭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小徭役的解释

即小徭。《唐律·户婚中·应复除不给》:“诸应受復除而不给,不应受而给者,徒二年;其小徭役者,笞五十。” 长孙无忌 疏议:“其小徭役,谓充夫及杂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小徭役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中的特殊概念,指代地方官府临时征发的轻型劳役,与全国性大规模劳役(如修筑长城、开凿运河等“大徭役”)形成对比。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其核心特征在于“服役时间短、征发范围小”,通常用于地方水利修缮、官署营造等事务(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七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从制度沿革角度考察,该词常见于秦汉至明清文献,如《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小徭役毋过三日”,表明其服役时长受法律约束。明代《万历会典》则将“小徭役”归类于“杂泛差役”,强调其非固定性与地方自主性(来源: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华书局2001年引述)。这类劳役因具有临时摊派性质,往往成为古代农民除田赋外的额外负担。

网络扩展解释

“小徭役”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中的一种劳役形式,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1. 基本定义
    由“小”“徭”“役”三字构成,字面指年幼者或平民承担的轻微劳动义务。在唐代法律中,“小徭役”特指短期、强度较低的杂役,如充夫(临时征调的民夫)及官府杂务。

  2. 法律依据
    《唐律·户婚中》规定,若官府未按律免除应受复除者的徭役,或错误征发徭役,涉事官员将受刑罚;若涉及“小徭役”,则处罚较轻(笞五十)。这反映唐代对徭役分类的严格管理。

  3. 历史背景
    徭役是古代统治者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兵役、杂役等。而“小徭役”属于其中较轻的类别,与长期戍边或大型工程(如修桥)的“大徭役”形成对比。

  4. 使用场景

    • 古代:多用于官府征调民众从事临时性杂务,如唐代疏议提到的“充夫及杂使”。
    • 现代引申:可比喻儿童承担简单家务,或成年人完成轻微责任。

示例:
《唐律》案例中,洛阳桥竣工后,闽南地区因灾荒仍被强征“大小徭役”,体现“小徭役”作为剥削工具的残酷性。

若需进一步了解唐代赋役制度,可参考《唐律疏议》或相关历史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鞭长驾远编列冰冱阐缓辞宠丹粉荡气回肠颠扑不磨定性二始凡限奉谀分意浮龙格拉过信还正河里淹死是会水的环城怳惘毁舆魂车混水捞鱼火具警绳金口御言近在咫尺棘竹尻驾鲙楯浪淘沙老师傅乐饵梁桥龙袍罗骑马府毛子霓裳羽衣宁武子盘劲戗柱乞外若或三婆上先删洗生机勃勃衰末署劵鼠衔姜宿抱唐园谈谐啼笑皆非豌豆叶五纑无路可走消愁解闷信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