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至的意思、比至的详细解释
比至的解释
及至;到。《礼记·杂记下》:“诸侯出夫人,夫人比至于其国,以夫人之礼行。”《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 比至 楚 ,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旧唐书·忠义传下·颜杲卿》:“ 禄山 怒甚,令缚於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絶,大駡不息。”《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比至酒散, 谢翁 见茶酒如此参前失后,心中不喜。” 清 谭献 《<复堂词录>序》:“自 李太白 创词调,比至 宋 初,慢词尚少。”
词语分解
- 比的解释 比 ǐ 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比赛。比附。对比。评比。 能够相匹:今非昔比。无与伦比。 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三比二。 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比例。比值。 譬喻,摹拟:比如。比
- 至的解释 至 ì 到:至此。自始至终。从古至今。至于。以至。甚至。 极、最:至少。至亲。至交(最相好的朋友)。至诚。至高无上。至理名言。 笔画数:; 部首: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比至”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古籍和特定语境中仍可见到。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核心用法:
一、 表示时间关系:等到……的时候
这是“比至”最常见的用法,强调从某一时间点或事件开始,到另一时间点或事件发生所经历的过程,最终抵达或达到后者。含有“及至”、“等到”、“抵达之时”的意思。
- 构成与释义:
- 比: 在这里是介词,表示“及”、“等到”的意思,用于引出时间终点。
- 至: 动词,意为“到”、“到达”。
- 比至: 合起来表示“等到到达(某个时间点或地点)的时候”,即“等到……的时候”。
- 例句:
- 《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等到到达陈地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兵几万人。) 此句描述陈涉起义军力量在抵达陈地时已壮大。
- 《聊斋志异·促织》: “比至家,成不敢出声,蹑迹而窗窥之。” (等到回到家的时候,成名不敢出声,放轻脚步走到窗边偷看。) 此句强调成名回家这一时间点。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比至,三衅三浴之。” (等到他到达的时候,多次用香料涂身、多次沐浴。) 此句指等到某人到达时进行的仪式。
二、 表示空间关系:及至、到达(某地)
这种用法相对较少,更侧重于空间上的抵达,相当于“到达”、“抵达”。
- 构成与释义:
- 比: 此处亦可理解为“及”、“到”。
- 至: 动词,意为“到”、“到达”。
- 比至: 合起来表示“到达”、“抵达(某地)”。
- 例句:
- 《水经注·江水》: “比至江津,水势尤大。” (等到到达江津渡口时,水势尤其大。) 此句强调空间位置的到达。
- 《汉书·李广苏建传》: “比至山下,虏已上山。” (等到到达山下时,敌人已经上山了。) 此句同时包含时间和空间抵达的含义。
总结与辨析:
- 核心语义: “比至”的核心在于表示一个过程的终结,即“等到(某个时间点/事件发生)的时候”或“到达(某个地点)的时候”。
- 时间 vs 空间: 其最常见、最核心的用法是表示时间关系(等到……的时候)。表示纯粹空间关系(到达某地)的用法较少,且常隐含时间推移。
- 文言特征: “比至”是一个典型的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等到”、“到了……的时候”、“抵达时”等更口语化的表达替代。
- 同义词: 及至到、抵达时、到达时。
权威参考来源:
-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 在解释介词“比”时,明确指出其有“及,等到”的义项,并列举了“比至”作为例证短语,释义为“等到……的时候”。这是对“比至”时间用法最权威的词典解释。
- 《古汉语虚词》(杨伯峻著,中华书局,1981年): 在论述介词“比”时,同样指出其可表“及也”,即“等到”的意思,并引用了包含“比至”的例句(如《史记》用例),说明其表示时间推移至某一点。
- 《王力古汉语字典》(王力主编,中华书局,2000年): 在“比”字条下,列有“及,等到”的义项,并注明常用于“比及”、“比至”等复合词中。该字典是古汉语学习的权威工具书。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年): “比至”词条明确释义为“及至;等到”。这是大型历时性语文词典的权威释义。
- 经典古籍用例(如《史记》、《左传》、《聊斋志异》等): 这些传世文献中的实际用例是理解“比至”意义和用法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语料依据,证明了该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实际运用。
网络扩展解释
“比至”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及至;到”,主要用于表示时间或程度的到达。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
指“等到……的时候”或“到达某个时间点/程度”,常用于描述事件发展的阶段性结果。例如《史记·陈涉世家》中“比至陈,车六七百乘”即表示“到达陈地时,已有数百辆战车”。
-
延伸用法
在部分语境中可表示“连带”“假使”等含义,但较为少见。
二、文献出处与例句
-
经典古籍
- 《礼记·杂记下》:“夫人比至于其国,以夫人之礼行。”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
-
诗词作品
唐代崔国辅《古意二首》中“比至狂夫还,看看几花发”,以及宋代邵雍诗句“比至春初已数番”,均以“比至”引出时间推移后的结果。
三、使用场景
- 历史叙述:多用于史书、古文,描述事件发展的时间节点。
- 文学修辞:在诗词中增强时间层次感,如“比至夜深,月影横斜”(《陶庵梦忆》风格例句)。
四、注意事项
- 现代使用:该词属文言词汇,日常口语和现代文中较少出现,多用于学术或文学创作场景。
- 权威差异: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比得上”,但此说法未见于主流典籍,建议以“及至;到”为优先释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中的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百索本赏博简裁正茶饭无心持久战春困触怒出众雕栾绮节牒牍订租威海卫专条都尉发喊宫奚海警憾怨候潮花稍胡拨火鸟謇慠僵坠杰迈矜愎进羞今昔之感蹶撒抗活控御款率裂果六陈鑪鞴卢纶履谦滤砂魅鬽名垂青史木塞女人盘完品裁迁黜乾馏且然轻举妄动屈尊就卑弱口少谴生人气盛行射圃受命太朴帷堂小苏嚣滓系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