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水后在地面上形成的水流。 王进 《看,大泉山变了样子》:“根据 桑干河 尉家小堡 水文站的调查,虽然一九五四年最大的一次降雨量达到一百三十六公厘,也没有发生逕流。”《人民日报》1958.3.13:“一次降雨200公厘的暴雨,得到控制,不发生逕流。”
“迳流”是地理学与水文学领域的专业术语,指降水或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该词可拆解为:“迳”通“径”,意为直接、路径;“流”指液体移动现象,合称即“沿特定路径流动的水体”。
在地理学中,迳流可分为三类:
其形成过程包含降水截留、下渗、填洼、坡面流等阶段,受气候、地形、植被、土壤渗透率等因素影响。根据《地理学名词》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21年),迳流量计算常采用水量平衡公式: $$ Q = P - E - Delta S $$ 其中Q为迳流量,P为降水量,E为蒸发量,ΔS为储水变量。
该概念在防洪工程、水资源评估、生态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在《水文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中,迳流系数(迳流量与降水量的比值)被作为衡量区域水文特征的核心参数。
“迳流”是一个地理学和水文学中的专业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迳流”(拼音:jìng liú,注音:ㄐㄧㄥˋ ㄌㄧㄡˊ)指雨水或融雪降落后未被蒸发、土壤吸收或阻挡的部分,直接沿地表或地下自然流动并汇入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水体。
“迳流”与“径流”为异形词,含义相同,可通用。两者均描述水循环中的地表/地下流动过程。
该概念常见于水文监测、防洪规划、生态研究等场景,用于量化区域水资源分布及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如需进一步了解水循环其他环节(如蒸发、渗透),可结合具体研究方向查阅更多资料。
爱悯闇解八德渤解长术绰灯出迎聪俊荡隳弹坑道具癫子纺手凤凰窠蜂窠巷陌佛书共递诡贼国俗后徕花翘会且狐死首丘间壁检柙骄闇捷疾井厕近庙郡学开月控连拉大排历鹿灵輤偻行密麻麻馁才内中槃璞破璧遣用栖遅起虢青奏攘卷荣昌洒鞋淑媛损贬酥油茶碳弧灯贪口腹田稼题销妄境文实宪牍小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