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门的官吏。《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 陈王 纯 时镇 齐州 , 坚 使门正上士 崔彭 徵之。” 胡三省 注:“门正,掌门关启闭之节及出入门者。”
“门正”是古代官职名称,主要出现于北周时期,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司门的官吏,负责掌管城门或宫门的启闭、出入管理。该词最早见于《资治通鉴》记载,如:“陈王纯时镇齐州,坚使门正上士崔彭征之”()。
职责范围
根据《通典·职官三》记载,门正的职能包括:
历史背景
北周时期,门正隶属“地官府”,官职等级为“正三命”(相当于中等官职)。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提到:“门正,掌门关启闭之节及出入门者”()。
现代延伸解释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门正”引申为形容家庭或机构的正直廉洁,但此用法缺乏广泛历史依据,可能是基于字面意义的衍生解读。
提示: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资治通鉴》及《通典》相关章节。
《门正》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人品正直、为人正派、言行规范。
《门正》的拆分部首为门和正,共有11个笔画。
《门正》最早出现于古代典籍《礼记》中,是古代儒家文化中的一种道德规范。
《门正》的繁体字为「門正」。
在古时候,「门正」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与现代写法相似。
1. 他的品德高尚,为人门正,深受大家的尊敬。
2. 这个小伙子虽然年纪轻,但举止言谈都很门正。
诚信、端庄、正直、纯正,这些词可以和「门正」构成组词。
正直、端庄、庄重,这些词可以近义替换「门正」。
邪恶、不正、敷衍,这些词可以作为「门正」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