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势的意思、兵势的详细解释
兵势的解释
[military strenth] 军队的实力
详细解释
(1).兵力情况。《韩非子·十过》:“ 秦穆公 迎而拜之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形。”
(2).指用兵布阵。《南史·曹武传》:“ 世宗 性严明,颇识兵势,末遂封侯富显。”
(3).犹兵力。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一:“ 陕西 四路,自来只为城寨太多,分却兵势。”《清史稿·饶余敏郡王阿巴泰传》:“兵势单弱,不能长驱。”
词语分解
- 兵的解释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战士,军队: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
- 势的解释 势 (勢) ì 权力,威力:势力。权势。势利。势均力敌。 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姿势。气势。山势。局势。虚张声势。守势。势必。势能。势不可挡。因势利导。 笔画数:; 部首:力;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兵势"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以从字面拆解和整体引申两个层面来理解,主要在军事语境中使用,具有深厚的战略文化内涵。
-
字面含义:
- 兵: 指士兵、军队、军事力量或战争行为。
- 势: 指形势、态势、力量、气势、趋势或潜在的动能。
- 基本组合义: 因此,“兵势”最基础的含义是指军队所处的形势、状态、力量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威势或发展趋势。它描述的是军事力量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综合表现和内在能量。
-
引申与核心含义(军事战略语境):
在更深层次,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兵法和战略思想中,“兵势”是一个核心概念,其含义更为丰富和精妙:
- 力量的运用与转化: 它强调的不是军队静态的数量或规模,而是指动态地运用和部署军事力量所形成的内在动能、有利态势和压倒性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配置、调动和发挥军队的潜力,使之产生最大的冲击力和威慑力。
- 形势与主动权: “兵势”关乎战场上的主动权。占据有利的“兵势”意味着掌握了战场的主导权,能够迫使敌人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这包括地形优势(地利)、时机把握(天时)、士气高低(人和)以及兵力部署所形成的有利格局。
- 能量与冲击力: 它形象地比喻了军队如同积蓄并释放的能量,如同高山滚石(其势不可挡),如同激流冲决(其力不可阻)。孙子兵法中强调的“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就是描述这种由高位、速度和正确方向产生的巨大冲击力。
- 虚实与奇正: 创造有利的“兵势”往往与“虚实”、“奇正”等策略紧密相连。通过迷惑敌人(虚虚实实)、出奇制胜(以正合,以奇胜),可以打乱敌人部署,使其无法有效应对,从而形成对我方有利的“势”。
- 指挥艺术的核心: 高明的将领(“善战者”)其核心能力之一就是善于“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即擅长创造和利用有利的态势来取胜,而不是过分苛求士兵个人的战斗力。他们能像转动木石一样(“任势”),顺应和引导形势的发展。
“兵势”的核心含义是指军事力量在特定条件下(包括部署、地形、时机、士气等)所形成的综合态势、内在动能、威势以及由此产生的战略优势和作战潜力。它强调的是力量的动态运用、形势的主动创造与把握,是军事指挥艺术中关于如何高效、巧妙地发挥军队战斗力以达到克敌制胜目的的关键概念。
来源参考:
- 释义核心框架及概念解析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关于“兵”、“势”及“兵势”相关词条的解释,并融合了中国古代经典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尤其《势篇》)的核心思想。
- 军事战略层面的深入阐释参考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及权威的《孙子兵法》研究著作和注释本(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中关于“势”的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兵势”是军事术语,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综合不同文献可作如下解释:
-
兵力情况或军队实力
指军队的规模、部署及作战能力。如《韩非子》提到秦穆公询问“兵势与其地形”,即关注兵力与地理结合的态势。宋代司马光也指出“分却兵势”指因城寨分散导致兵力削弱。
-
用兵布阵的策略
强调战术布局与指挥艺术。《南史·曹武传》记载“颇识兵势”,即指通晓排兵布阵的军事智慧。
-
军事情势或敌我态势
广义上涵盖战争中的整体形势,如《三国演义》中提到的“不明兵势”指对战场动态缺乏判断。
例句参考:
“元人兵势日迫一日”,此处指敌军兵力逐渐逼近的紧迫形势。
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既可指具体兵力,也可指战术或宏观战局。建议通过《韩非子》《涑水记闻》等古籍进一步探究历史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碍目败槥贝叶匾柎并刀察慧晨曲赤蛾嗤啦仇牛春妆出辙雌没答样痤疿德容恩书耳轴反话風癡负郭符兆肱膂跪坐辜射烘托诲正火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九音锣儁德糠粃课制狸力流连龙舄陆绩怀橘马家大练名匠明圣脑杓内服驽暗砰礚被甲载兵乾嗝芊芊蝺偻肉排审计署麝幐水室讼愬潼激通趣退罢枉顾文轴骛望相比小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