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偷袭敌军。《荀子·议兵》:“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 梁启雄 释:“潜,潜袭也。”
(2).秘密出兵。 唐 窦威 《出塞》诗:“潜军渡 马邑 ,扬旆掩 龙城 。” 唐 于鹄 《出塞曲》:“分阵瞻山势,潜军制马鸣。”
“潜军”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qián jūn,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通过隐蔽方式对敌方军队进行突袭。这一用法最早见于《荀子·议兵》:“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其中“潜”被梁启雄解释为“潜袭”,即暗中袭击。例如在军事策略中,潜军行动常用于出其不意地瓦解敌方防线。
指军队以隐蔽或非公开的方式调动、部署或发起行动。唐代窦威《出塞》诗中的“潜军渡马邑,扬旆掩龙城”即描绘了秘密行军的情景。另一例子见于唐代于鹄的《出塞曲》:“分阵瞻山势,潜军制马鸣”,进一步印证此义。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引申解读,可参考《荀子》注疏及唐代边塞诗相关研究。
《潜军》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暗中组织和训练的军队。
《潜军》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水和军,其中水部表示与水有关,军部表示与军队有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9。
《潜军》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代社会,为了应对战争时期的特殊需要,各地会秘密组织和训练一支潜伏的军队,这支军队被称为潜军。
《潜军》这个词的繁体字是「潛軍」。
古代汉字中,《潜军》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通常仍保持着「潜」和「军」的基本意思和形状。
1. 这支潜军悄悄地渗入了敌方的后方。
2. 潜军的行动十分隐秘,没有引起敌方的注意。
潜军组词:
1. 陆军
2. 海军
3. 民兵
4. 红军
近义词:
1. 地下军队
2. 秘密军队
3. 隐蔽军队
反义词:
1. 公开军队
2. 明确军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