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风尚。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夫三传之説,既不习於《尚书》; 两汉 之词,又多违於《战策》。足以验甿俗之递改,知岁时之不同。” 唐 白居易 《风化浇朴策》:“问:甿俗之理乱,风化之盛衰,何乃得於往而失於来,薄於今而厚於古?” 章炳麟 《书康寿桐事》:“甿俗诈譌宜哀矜。”
“甿俗”是汉语中较为少见的复合词,由“甿”和“俗”二字构成,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构词角度分析,“甿”通“氓”(音méng),《说文解字》释为“田民也”,指代从事农耕的普通百姓,后引申为庶民、民众的泛称;“俗”则为“习也”(《说文解字》),指代社会群体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与风气。二字组合后,“甿俗”特指民间底层社会的风俗习惯,尤指未被官方礼制完全规范的乡土民情。
在古代文献中,该词常带有地域文化观察的视角。例如《周礼·地官》记载“以俗教民,则民不偷”,郑玄注疏强调“俗谓土地所生习也”,说明甿俗与地域生产生活方式紧密关联。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指出:“甿犹懵,谓田民懵然无知也”,既揭示了该词隐含的阶级属性,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民间文化的认知特征。
现代汉语研究中,《汉语大词典》将“甿俗”定义为“民间风俗”,其释义延续了古代训诂学的核心内涵,同时剔除了传统注释中的阶级偏见,更侧重客观描述乡土社会文化形态。
“甿俗”一词在汉语中属于较为生僻的词汇,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如下:
基本含义
语境延伸
保识魃蜮庳矢不悖仓惶餐胜寸绝旦气殚屈悼惧烦酲封岁岗位高勋格命皓质合而为一后舞篁迳简廸荐枕椒花矫妄絜廉戒香警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玖镜赍挽积意絶传咳喘飂戾猎精丽藻癃闭龙华饭马黑免不得纰缦疲苶牵萦齐牢亲随褥特鼠生诞视如敝屣淑茂私产耸壑凌霄宋画吴冶碎首速蹔堂皇滕公佳城通性乌罐销难狎雉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