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惧。《吕氏春秋·论威》:“敌人之悼惧惮恐,单荡精神尽矣。”《后汉书·安帝纪》:“朝廷不明,庶事失中,灾异不息,忧心悼惧。” 唐 柳宗元 《南岳云峰和尚塔铭》:“世之所谓贤人大臣者……闻大师之言律义,莫不震动悼惧,如听誓命。” 宋 司马光 《赐文武百寮曾公亮已下上第三表乞上尊号不允断来请批答》:“朕荷祖宗之重寄,元元困穷,未获厥所,夙夜悼惧,如涉春冰。”
“悼惧”为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与语义组合角度解析:
词义分解
“悼”本义指内心哀伤,《说文解字》释为“惧也。陈楚谓惧曰悼”,后引申为对逝者的追思;“惧”即恐惧、戒慎,如《论语·述而》云“临事而惧”。二字组合后,语义叠加形成“因悲恸而生的敬畏感”或“哀伤与戒惧交织的心理状态”。
语境应用
该词多用于古典文献,如清代黄宗羲《明儒学案》中“悼惧乎天命靡常”,特指对天道无常的哀伤与敬畏,现代汉语中多作“悼念”“恐惧”分用,复合词使用频率较低。
情感层级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此词不同于单纯的悲伤或害怕,而是蕴含着“因重大变故引发的深层情感震颤”,常与祭祀、灾异等庄重语境关联。
(注:因古籍电子化工程尚未全面完成,部分典藏文献暂未开放网络链接,建议通过国家图书馆《中华经典古籍库》等权威平台查询原始文献。)
“悼惧”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恐惧,多用于形容因外界压力或内心不安而产生的强烈畏惧感。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古籍用例
语境与用法
该词多用于书面或历史文献,强调因严肃事件(如灾祸、权威言论等)引发的心理震慑,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古文解析或文学研究。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如“惊心悼胆”)或近义词,可参考词典类来源。
百折抱恨黄泉褊宕鼻子眼儿蚕纱饼肠慌腹热逮意导轮电瞛对心眼二红饭风闻佛郎嵌乖争刮面孤絶锢滞好好回伏货泉监兵江云渭树楗竹锦鷄进口瘠瘵蠲吉举手相庆居游略且里保纚联龙牓卵子明导命题抹岸千人一面桥公钺惹厌狨鞍如画蚋眦儒帅桑苎翁散金圣文社首石人首播守志爽节殊庭腾布妄执威愶文公帕消鍊戏墨心存目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