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格命的意思、格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格命的解释

犹大命;福命。格,通“ 嘏 ”。《书·吕刑》:“王曰:‘呜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下》:“格读为嘏,格命,嘏命也。《逸周书·皇门篇》:‘用能承天嘏命。’《尔雅》曰:‘嘏,大也。’《君奭》曰:‘其集大命于厥躬’,与此同义。庶有嘏命者,言庶几受禄于天,保右命之,尊大之则曰嘏命耳,古字格与嘏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由于汉语词典中未收录"格命"作为独立词条,以下从单字释义与语义组合角度进行专业解析,并结合权威典籍说明可能的含义:


一、"格"的核心释义

  1. 规范/匡正

    《说文解字》:"格,木长貌。从木,各声。" 引申为"标准、法式"。《礼记·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郑玄注:"格,旧法也。"

  2. 探究/推究

    《大学》"致知在格物",朱熹释:"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

  3. 抗拒/斗争

    《史记·张仪列传》:"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虎之与羊不格明矣。" 此处"格"指对抗。


二、"命"的核心释义

  1. 天命/天道

    《论语·颜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指自然规律或天意。

  2. 命令/使命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指赋予责任。

  3. 生命/命运

    《周易·乾卦》:"各正性命",孔颖达疏:"命者,人所禀受。"


三、"格命"的语义推演

根据字义组合,可能指向两种解释:

  1. 匡正天命

    融合"格"的匡正义与"命"的天道义,见于古籍对"革命"的衍生理解。如《逸周书》载商周更迭时"格天命以定九畴",强调以德行修正天命(此处的"格"作动词)。

  2. 探究生命本质

    取"格"的穷究义与"命"的生命义,接近哲学层面的生命观照,如宋明理学对"性命之理"的讨论。


四、权威典籍佐证


结论

"格命"属古汉语中的非固定搭配,需依语境解读:


参考资料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3.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
  4.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格命”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籍和训诂学分析。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格命”指大命、福命,其中“格”通假为“嘏”(gǔ),意为“大”或“福”。该词出自《尚书·吕刑》,原文为:“庶有格命”,意为希望获得上天赐予的崇高使命或福祉。

二、训诂学分析

  1. “格”的通假
    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指出:“格读为嘏,格命即嘏命。”
    “嘏”在《尔雅》中释义为“大”,故“格命”即“大命”,指上天赋予的重要使命或福泽。

  2. 古籍用例
    《尚书·吕刑》中,周穆王告诫群臣时提到“格命”,强调臣民需听从君王之言以承天命。类似用法亦见于《逸周书·皇门篇》“承天嘏命”。

三、现代语境中的理解

在现代汉语中,“格命”已非常用词,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化语境。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

四、与其他“格”字的区别

需注意区分“格命”中的“格”与其他语境下的“格”(如“格调”“格局”),此处仅为通假用法,无“规格”“品质”等常见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百堵边难毕天长艾弛禁代奏大块大舍大盐大众哲学跌跤短乏防汗贩交买名纷纭弓把共同纲领诡落孤音好男不吃婚时饭鸿妖皇雄氏寰遂回廊甲马茭刍教室迦奢草假声节整瘠苦睽变乐法乐游苑辽敻另眼相看临摹流恨埋藏嫔俪钱根牵文千状万端山水衲孀孤私耽睢剌太官坍江桃叶渡铜筋铁肋退养托胆王叟辕车违世异俗微质闻听吴富体芜翳嫌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