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洁。《庄子·徐无鬼》:“其为人絜廉,善士也。”《新唐书·卢钧传》:“海道商舶始至,异时帅府争先往,贱售其珍, 钧 一不取,时称絜廉。”
絜廉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絜”(jié)与“廉”二字组合而成,核心含义指品德清白、廉洁不贪。以下从词义、用法及典籍依据角度分述:
本义指“清洁”“纯净”,引申为品行高洁、自我约束。如《庄子·人间世》载“絜之百围”,即以绳丈量树木,喻规范自身行为。
原指棱角分明,后特指为官正直、不取不义之财。《广雅·释诂》释“廉”为“清也”,强调道德无瑕。
二字同义复用,强化“清廉自守”之意,常见于描述官吏操守。如《韩非子·五蠹》云:“其絜廉诚信,士民之称也”,指为官者以廉洁诚信获百姓赞誉。
“敦祇恭厚,絜廉忠信。”
此句将“絜廉”与忠信、恭厚并列,凸显其作为核心德行的地位。
来源:中华书局《韩非子集解》(ISBN 978-7-101-01263-4)第32卷。
“絜廉知足,行能备具。”
贾谊主张选拔官吏需满足廉洁知足等品质,反映汉代对“絜廉”的重视。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ISBN 978-7-101-00125-6)卷四十八。
“絜廉”虽属古语,但词义与当代“廉洁”相通,均强调公私分明、拒腐守正的精神。该词多见于先秦两汉文献,后世逐渐被“清廉”“廉洁”替代,但其文化内涵仍深刻影响中国传统廉政思想。
注:因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辞源》)未收录独立词条“絜廉”,释义综合自典籍用例及单字训诂。如需进一步查证,可参阅上述典籍原文或专业辞书。
“絜廉”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絜廉”意为廉洁、清白,强调品行端正、不贪图私利。其中:
现代汉语中,“廉洁”为常用词,而“絜廉”多用于古文或特定语境。二者核心含义一致,均强调清廉正直的品德。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用例或字形演变分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暴子变改残露查询传节出苗道地道骨二帝三王二溟附凤攀龙干升高档哽躃耕屯怀柔天下胡搅蛮缠忽睨浄濑景祚极挚拘拦抗活拉大片连枝共冢礼相莽然命盗案名闻遐迩母舌南阮偏人匹似闲青城之祸秋风扫落叶七燿呿嗋容鬓埽境山公酩酊沙浦舌尖口快神功圣化赦原释愤石榴红水湿鼠莽戍堡私烛韬尘通幽头颡退名刎颈闲绰消息灵通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