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避正殿的意思、避正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避正殿的解释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卬 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后汉书·锺离意传》:“ 永平 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宫, 意 诣闕免冠上疏曰:‘伏见陛下以天时小旱,忧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责,而比日密云,遂无大润,岂政有未得应天心者邪?’”《新唐书·姚璹传》:“ 证圣 初,加秋官尚书。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亦称“ 避正堂 ”、“ 避正寝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百官降物,君不举,避移时’……降物,素服也;不举,去乐也,避移时,避正堂,须时移灾復也。”《隋书·礼仪志三》:“ 隋 制,诸岳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寝,撤膳三日。”《宋史·文苑传四·苏舜钦》:“陛下当降服、减膳、避正寝,责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罢非业之作,拯失职之民。” 宋 刘攽 《为冯参政久旱待罪表》:“陛下忧勤民瘼,寅畏天明,避正寝而不居,贬常珍而弗御。”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避正殿”是古代中国帝王在国家遭遇灾异或重大危机时,主动离开正殿(主殿)以示自我贬责的礼仪行为,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帝王因灾异或急难之事,避离正殿(即宫殿中央的主殿),通过降低自身规格表达自责,以求消灾解难。这种行为象征帝王对天命的敬畏,并传递与民众共担责任的意愿。

二、历史背景与实例

  1. 起源与制度
    该礼仪最早见于《史记》,如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帝王“素服避正殿”以应对叛乱引发的动荡。
  2. 实践场景
    主要用于天灾(如旱灾、地震)、战乱或政治危机。例如《后汉书》记载汉明帝因旱灾避正殿,并接受臣子谏言调整政令。

三、文化意义

四、相关文献

《史记·吴王濞列传》《后汉书·锺离意传》《新唐书·姚璹传》等均有记载,反映其从汉代至唐代的延续性。

网络扩展解释二

《避正殿》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指的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规矩,即普通人在进入皇宫时要避开朝廷正殿,以示尊重和礼仪。 拆分部首和笔画: - 避:部首辶,总笔画11; - 正:部首止,总笔画7; - 殿:部首殳,总笔画13。 来源和繁体: 《避正殿》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皇权中央集权的制度。繁体字为「避正殿」。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避正殿」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相同,没有明显差异。 例句: - 普通人要进入皇宫,都必须遵守避正殿的规矩。 - 他想要表达对皇帝的尊重,所以小心翼翼地避开正殿。 组词: 与「避正殿」相关的组词有:避讳、避位、正殿等。 近义词: 与「避正殿」意思相近的词语有:避讳、礼仪、尊重等。 反义词: 与「避正殿」意思相反的词语没有明确的反义词,因为「避正殿」本身是一种尊重和遵守规矩的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

半涂而罢毕辞冰井台蔽野伯夷叔齐池柏筹谋出幽升高辞説错陈单勾大小子大驵底细讹替发交风烈佛桌儿负剑鹤轮鬨腾后台老板哗辨黄轩火禽简正枷鏁兢持酒敌计偕物开阔考究匮止梁山泊砻饭逻打马尔代夫駡讥冥羊匿户女界鹏背潜出钱号荞粑乞儿乘小车晴波期制人众胜天愢愢丧钟三生杜牧水方伪谬伟谈乌腹纤蠹逍遥楼下帏夕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