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避正殿的意思、避正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避正殿的解释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卬 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后汉书·锺离意传》:“ 永平 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宫, 意 诣闕免冠上疏曰:‘伏见陛下以天时小旱,忧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责,而比日密云,遂无大润,岂政有未得应天心者邪?’”《新唐书·姚璹传》:“ 证圣 初,加秋官尚书。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亦称“ 避正堂 ”、“ 避正寝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百官降物,君不举,避移时’……降物,素服也;不举,去乐也,避移时,避正堂,须时移灾復也。”《隋书·礼仪志三》:“ 隋 制,诸岳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寝,撤膳三日。”《宋史·文苑传四·苏舜钦》:“陛下当降服、减膳、避正寝,责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罢非业之作,拯失职之民。” 宋 刘攽 《为冯参政久旱待罪表》:“陛下忧勤民瘼,寅畏天明,避正寝而不居,贬常珍而弗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避正殿”是古代中国君主礼仪制度中的特殊行为,指帝王因天象异变、灾祸或自省过失时,主动离开正殿以示谦逊和责己。该行为最早见于《史记·孝文本纪》,汉文帝因日食“避正殿,撤乐减膳”,后成为历代帝王效仿的典仪。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曾因“阴阳未和”避居偏殿,体现“天人感应”思想下君主对天命的敬畏。

从词义构成分析,“避”为回避、退让,“正殿”指帝王处理政务的核心宫殿,合称即通过空间位置的转移传递政治象征。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强调“避正殿者,示不敢当尊位也”,表明该行为具有礼制层面的自贬意味。清代《钦定礼部则例》更将此纳入国家典章,规定“凡遇日月蚀,皇帝避正殿,百官素服”。

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国家有灾变急难,帝王离避正殿,表示自我贬责”,这一解释融合了历史学、礼制学双重维度。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的“紫禁城建筑礼制”专题亦收录此词,佐证其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避正殿”是古代中国帝王在国家遭遇灾异或重大危机时,主动离开正殿(主殿)以示自我贬责的礼仪行为,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帝王因灾异或急难之事,避离正殿(即宫殿中央的主殿),通过降低自身规格表达自责,以求消灾解难。这种行为象征帝王对天命的敬畏,并传递与民众共担责任的意愿。

二、历史背景与实例

  1. 起源与制度
    该礼仪最早见于《史记》,如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帝王“素服避正殿”以应对叛乱引发的动荡。
  2. 实践场景
    主要用于天灾(如旱灾、地震)、战乱或政治危机。例如《后汉书》记载汉明帝因旱灾避正殿,并接受臣子谏言调整政令。

三、文化意义

四、相关文献

《史记·吴王濞列传》《后汉书·锺离意传》《新唐书·姚璹传》等均有记载,反映其从汉代至唐代的延续性。

别人正在浏览...

阿挠骜主半斤八两奔电辨具别魂鄙恡长马城大楚腰纤细蹈抃道副叨唠窵远堆墨访谈妨紊房中返辙风驰电击宫叶瞽儿词鹤兆河政环帔花青素回颿槌混凝土唬弄呼虓鉴衡浄行吉州窑老大徒伤悲螺钉买路钱棉连纸冥童旁告品词浅埃騝騝泣数行下三嘏森芒神洲失行谁当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私我琐言贪天功特征龆齿讬配瓮人侮骂憸子校猎下乔木入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