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出蛰。 晋 郭璞 《蚍蜉赋》:“感萌阳以潜出,将知水而封穴。”
(2).暗中出走。《晋书·元帝纪》:“有顷,云雾晦冥,雷雨暴至,徼者皆弛,因得潜出。”《宋书·柳元景传》:“会蛮垂至,乃使驛道为备,潜出其后。”
(3).谓从水中钻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一》:“ 凉州 别驾 阎伯俭 潜出水中,将告急 夏侯渊 ,为 超 所擒。”
根据权威词典和文献记载,“潜出”一词有以下三种主要含义:
一、基本释义
暗中出走
指秘密或隐蔽地离开某地。如《晋书》记载“因得潜出”,《宋书》描述将领“潜出其后”进行战术突袭。
从水中钻出
多用于描述人或动物从水下隐蔽现身。例如《水经注》中记载凉州别驾“潜出水中”,的造句示例也提到“从港汊里潜出去”。
犹出蛰(生物结束冬眠)
古汉语中特指动物结束冬眠状态,如晋代郭璞《蚍蜉赋》中“感萌阳以潜出”。
二、词语结构
三、应用示例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现代用法,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潜出(qián chū)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部分组成:潜和出。其中,“潜”是水下活动的意思,表示隐秘、隐藏;“出”表示从某个地方离开或出现。
潜出的成分分别是“水”和“宽”,水是事物名称,表明与水有关,宽是声符,用来表示与动作相关。因此,潜出可以指某个动作在水下进行并且突然出现。
潜出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一》中,当时的写法是潛出。在繁体中文中,潜出的写法没有变化,仍然是潛出。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潜出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古代的写法将“出”字的右侧带有一点的“巾”改为了“凵”,形成了潛出的字形。
以下是潜出的用法示例:
以下是一些与潜出相关的词汇:
以下是一些与潜出相反的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