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矜持,拘谨。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恶分疏》:“ 曹兴 之图画虽精,终慙误笔; 殷浩 之兢持太过,翻达空函。”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一表》:“邇后陛下察以兢持,均其劳逸,连镇 襄 邓 ,暂远 唐 虞 。”
“兢持”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古代文献引用:
现代解释: 可引申为因过度在意言行或形式,导致行为僵硬、缺乏灵活性。例如:“他面对长辈时总是兢持不安,显得局促。”
“兢”字本义为小心谨慎(如“兢兢业业”),与“持”(保持)组合后,更强调因谨慎而产生的克制感。需注意与“矜持”的发音区别(“矜”读jīn,二者常被混用,但“兢持”更侧重行为表现)。
兢持(jīng chí),是一个汉字词语,以“兢”为主体,表示小心谨慎,警惕戒备的态度。
兢:八字底(丨)+ 岁字头(口),总计4画;
持:扌字底(㇏)+ 寺字旁(土),总计9画。
兢持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阳货》中的一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中的“内自省”意为自己反省内心。后来,“内自省”被取代为“兢兢业业”。在隋唐时期,又简化为“兢持”。
兢持的繁体字是「驚持」。
古代的汉字写法多样,兢持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写法。例如,三国时期的《说文解字》中将兢持写作「橸歧」。而在《康熙字典》中则将其写作「鼱紅」。
1. 他对工作兢持认真,从不马虎对待。
2. 在考试前,他兢持备考,效果非常好。
3. 她对待学习兢持态度,所以成绩始终很出色。
兢兢业业、兢兢业业、兢恐、兢悸。
谨慎、小心、警惕。
放松、懈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