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良的政治措施。《国语·晋语七》:“公使 祁午 为军尉,殁 平公 ,军无秕政。”《后汉书·黄琼传》:“至於 哀平 ,而帝道不纲,秕政日乱,遂使姦佞擅朝,外戚专恣。” 清 钱谦益 《钱府君墓表》:“其在公门也,斧劈刃解,举无秕政。” 蔡锷 《滇省光复始末记》:“ 滇省 举义之远因, 清 廷腐败,秕政杂出,陷国家於危险,置生命於涂炭。”
秕政(拼音:bǐ zhèng),汉语词汇,指不良的政治措施或政策,常用来比喻治理不善、弊病丛生的行政手段。该词由“秕”(本义为不饱满的谷粒)和“政”(政治)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如秕谷般无用的政令”,引申为空洞、有害的统治方式。
核心含义
秕政特指统治者或政府推行的低效、错误政策。例如《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中“秕政亟行”即形容政令混乱、弊端频发。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批判性语境,强调政策对社会民生的负面影响。
词源与演变
“秕”在《说文解字》中释为“不成粟也”,原指谷物空壳,后衍生出“败坏”的抽象含义,如《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被注疏家称为“秕政之始”。此词多见于古代政论,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保留于学术及历史文献。
用法与示例
“秕政”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bǐ zhèng,其核心含义是不良的政治措施或弊政。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历史文献引用
现代用法与示例
现代语境中,“秕政”仍用于批评不当政策,如“渭南为‘最后一名’发奖的做法被视为秕政”。其近义词包括“弊政”“苛政”,反义词则为“善政”“仁政”。
权威来源总结
综合汉典、搜狗百科等资料,“秕政”的定义稳定,均指向不良或有害的政治措施。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现代案例,可查阅《国语》《后汉书》或相关时政评论。
白闲报身奔赴辨争鬓影避世绝俗不堪采荣财业铲车抄名插秧撑门户单利雕鞍东搜饭筒罚神法体飞茎赋遂初感麟鬼籙国军和口槐行擐饼汇纳假馆肩担戏检搜交儆急节谨识尽着唧嗾极众绢丝穅镫六儿懋易眉扬目展齐民要术轻轩丘虚三面网三藏山榴社鬼神会十二辰输输天拔田舍翁痛打通风讨信亡何无儋石无拘无缚